先生第一次应邀收了一批名校博士生,教起来却感觉费事得很,他实在想不到这些学古典文学那么多年的学生到最后居然写不出一点像样的文学艺术作品来。他们在宿舍曾经合作着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也写得很一般,只能说是精致的平庸那一种,没有什么语法漏洞,却缺乏生命力,更也完全没有什么能引起人深思,或是发人深省的东西。
先生问他们为何不各人自己单独去写,他们说他们从小就相信组织,集体,团队的力量,以后获得荣誉,也应该是组织,集体,团队的,他们为自己是组织,集体,机构,团队的一员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先生听后,大吃一惊,忙摇头道:“在成为组织,集体,机构,团队里一员的时候,你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任何大的开创,都是先有独立的个体做出核心的挖掘和发现,然后才有了周边。在组织,集体,机构,团队变得越来越重要和有权力的时代,其中先有一个真正具有创造力并能改变世界的个体更是头等重要的事。
近处看,你看世界上各个领域有分量的大奖有哪几个是颁发给组织,集体,机构,团队的?往远处看,就更不用说了,古今中外大思想,真艺术,大发明创造哪个能离得开独立的个体?诸子百家哪个不是有个领头的核心人物?那些尽善尽美的经史子集哪个不是个体写出来的?......你们这样下去迟早把自己玩儿完,往后看,你们成了家,你们是丈夫,是妻子,是孩子的父母,也是老人家的儿女
,还可能有各种社会职业称谓......但无论再给你们添加多少角色,你们首先要记得,你们先要是一个独立从真,意诚日新的你自己,否则的话,没了真的你自己,这一生注定是一场瞎折腾。”
到先生开始教他们创作时,先生又蓦然醒悟,自己不该接这个活儿,文学艺术的创作全靠悟性,而这群学院派出来的所谓正规军完全偏离了这个路线,他们重视固有理论,技术,数据,重视科学分析,刻意设计,天天搞一些真性之外的末节东西,不立大德,怎么能生慧,又如何能够成大才?
先生辞退这个活儿时,最后语重心长的跟他们讲:“为什么要绝术、要弃智?因为庶人眼中的聪明、高智商,其实对于生命进化本身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可言。庶人以追求高智商为荣,而这正是烦恼的原因之一。贤明性真的人,是非常讨厌智识的。智识是一种低纬度的心灵枷锁,不仅没有营养价值,反而毒害很大。智是阴,慧是阳,阳是无我、品德。我们的学生们,之所以生活在水深火热的题海战术里苦不堪言,外带一身的毛病,原因就是智识泛滥,阴性很强,阳性消隐,以此中毒深,无大志,格局小,气量窄,而且多无能。若想摆脱智识的枷锁,对于人来说,唯一的方法,是必须正信,立德,强行修身,勤克私欲。阳长而阴消,慧才能凸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