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公元前225年大举攻楚时,秦王政征求大将李信、王翦的意见。李信认为只要20万人就足够灭楚,王翦却坚持非60万不行.秦王政误听了李信的意见,反而椰揄王翦说:“王将军老了,李将军壮勇,派李信出兵伐楚。”
王翦也不屑于多跟秦王辩论,只一气回老家养病去了。不料最后李信一败涂地。秦王政这时候自知己错,就只好亲至频阳王翦老家向王谢罪,恳求王翦出山。王翦仍坚持60万兵不可,并请求秦王赏赐美园田宅,秦王政一一答应。王翦出征时,秦王政亲到灞上送行。
公元前223年,王翦大军终于灭楚。
王翦先前不屑于多跟秦王多辩论的态度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屑之教。
教育有多种方式方法,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孟子这里着重谈到的,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不屑之教。
其实这种教育方法孔子早就用过,他曾教育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对于宰予这样的人,孔子先生觉得“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说没有什么好责备的,其实正是最严厉的责备。这即是一种“不屑之教”。
本则中,他对孺悲的态度也是“不屑之教”的一个典例。
“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之所以不屑于去教诲一个人,是让那个人自生羞愧,进而主动改过自新,奋发向上。“不屑之教”不从正面讲道理,而是从反面去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让其自己自醒自悟,知错自改,是一种极高明的不言之教。
程颐说: “不屑之教诲,所以深教之也。”诚然。
孺悲想拜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下瑟来边弹边唱,故意让孺悲听到。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