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忘言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忘言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321
  • 关注人气: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2021-05-17 14:18:37)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情感

文化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很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他就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谁知司马徽也回答:“好!”
  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可是你听人家儿子死了,反而说好,这算什么?”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气又好恼,哭笑不得。

  这便是“好好先生”的故事,好好先生后来也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比喻那些与人无争,只求相安无事的人。那种小的明哲保身,不伤害到别人的好好先生,如上面的司马徽,这于社会还没有什么大害,但是那种大事情上也没有是非观的好好先生就不一样了,他们危害极大,是孔子和孟子所极力批评的对象。孔子孟子那个时代的好好先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乡愿”。

  《孟子·尽心下》中有——

  万章问:“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好好先生呢?”

  孟子说:“好好先生批评狂者说:‘为什么这样志大言大呢?言 语不能够和行为相照应,行为不能够和言语相照应,就只说古人呀!古人呀!’又批评指者说:‘为什么这样落落寡合呢?生在这个世界上,为这个世界做事,只要好就行了。’像宦官那样八面玲珑,四处讨好的人,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说:“一乡的人都说他是老好人,他也到处都表现得像个老好人,孔子却认为他是使道德败坏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是啊,这种人,你要说他有什么不对,又举不出例证来;你要指责他却又好像无可指责。他只是同流合污,为人好像忠诚老实,行为好像清正廉洁,大家都很喜欢他,他自己也以 为很不错,但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却并不合于尧舜之道,所以说他是‘败坏道德的人’。孔子说:‘厌恶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杂草,怕的是它搞乱禾苗;厌恶花言巧语,怕的是它搞乱正义; 厌恶夸夸其谈,怕的是它搞乱信实;厌恶郑国的乐曲,怕的是它 搞乱雅乐;厌恶紫色,怕的是它搞乱正宗的红色;厌恶好好先生, 怕的是他搞乱道德标准。’君子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让一切回到正道罢了。回到正道,老百姓就会振作起来;老百姓振作起来,也就没有邪恶了。”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一般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见机行事,处处只想着为自己谋私利的人,是典型的“骑墙”派,喜欢“和稀泥”,他们做事当面背后各一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种人似有德而实害德,极具欺骗性,他们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表里不一,言行不一,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显然是道德败坏的小人。

  汉徐干《中论·考伪》中有:“乡愿亦无杀人之罪,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明李贽《与耿司寇告别》里有:“若夫贼德之乡愿,则虽过门而不欲其入室,盖拒绝之深矣,而肯遽以人类视之哉!” 
  清王宜山《围炉夜话》第四章中说:“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人心肠。”

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无是非观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