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021-04-27 22:32:23)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情感

文化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魏徵曰:“圣人有忧乎?”子曰:“天下皆忧,吾独得不忧乎?”问疑。子曰:“天下皆疑,吾独得不疑乎?”徵退,子谓董常曰:“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常曰:“非告徵也,子亦二言乎?”子曰:“徵所问者迹也,吾告汝者心也。心迹之判久矣,吾独得不二言乎?”常曰:“心迹固殊乎?”子曰:“自汝观之则殊也,而适造者不知其殊也,各云当而已矣。则夫二未违一也。”李播闻而叹曰:“大哉乎一也!天下皆归焉,而不觉也。”(《中说》)
  文中子对魏徵与董常所言不同,从“迹”上说自己有忧有疑,从“心”上说则无忧无疑。
  正如孔子先生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又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圣人是无忧无惧的,但开导人时也会应机而变。
  阳明先生也曰:“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问曰:“何如?”曰:“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只是生的分数多,所以谓之生知安行。众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然本体之知自难泯息,虽问学克治也只凭他,只是学的分数多,所以谓之学知利行”。(《传习录》221条)
  学的本质不是学知识,学才华,而是学得,或是说复原得自己本有的那颗圣人之心。
    学其心(王阳明语),是指通过各种门径,不同类目,最终学得致良知,光复本心。一个人良知被蒙蔽的多少,决定了他所需要学的力度。这世上有少数人“生而知之”,更多的人则是“学而知之”。孔子也说他“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历史上有很多人,他们都是在好学勤学中完成了生命的超越,本性的圆满,道德的提升。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曾自己在文章中说道:“我房间的里面,有的书放在木箱中上,有的书在面前放置,有的书作为枕头垫在床上,抬头或低头或环顾四周,没有哪里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悲伤,忧愁,愤怒,感叹,没有不和书在一起的。如果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看我,即使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的天气变化,我也不知道。偶尔我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我就笑道:“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巢吗?”于是带领着客人进入房间观赏。客人开始不能进入屋子,已经进入了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它确实是个书巢啊!”
   陆游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他从文学中实现了自我的升华,最终达到了德艺双馨的境地。
  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因其母怀孕仅满七月而生宋濂,故宋濂幼时多病,“每风眩辄昏迷数日”,幸得祖母金氏和母亲陈氏的悉心照顾,得以顺利度过童年。 为人聪明、记忆力强,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精通《五经》。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为人更是受人敬重。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学习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遇到困境才知要去学习的,又次一等了;遇到困惑疑难仍不去学习的,就是下等的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