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誉为班上最博学的人,每次演讲妙语连珠,高谈阔论,势压群雄,他很是以此为傲,母亲也到处替孩子吹嘘,以子为荣,只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孩子赢得一场学校的大型辩论赛,最后在放学的路上却被对方辩手中的一员给霸凌了,尽管这个事情最后得到了法律上的公正处理,孩子还是有些不明白自己何以会有这一不幸的遭遇,是父亲及时出现在他身边,点醒了他:“你在辩论赛上用伶牙俐齿征服了他们,但他们对你的服也只是口服,是限于比赛规则上的暂时认输,他们内心里是不服你的,用孟子的一个词来说,他们对你不是‘心悦诚服’。
你看过那么多书,学过那么多东西,也思考过很多问题,但你知道吗?你的进学之路是不完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些做得再好,你充其量也就是个学者,或者是个有知识的人,唯有加上‘笃行之’,你的学才算是真正的学,你才算是做到了以学立德,以学日新,你才算是把学做到了止于至善,什么是把学做到了止于至善?荀子有云:‘学至于行而止矣。’
学跟行合一了,才有真知。何谓真知?《庄子·外物》里说:‘心彻为知。’《大学·礼记》中的‘明明徳’也是讲这个。王阳明先生讲:‘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如果只是知道而不力行出来,那跟不知没有什么区别了,如《传习录》中所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尚书》里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荀子·儒效》里有:‘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就是佛家,也讲究信,解,行,证,没有行和证,信,解就不真切。以此来看,你虽然博学,实则跟不学的人没什么本质区别,你只学到了圣人的皮毛,只是见到了圣人的相,而没有学得圣人的心。实践家,力行家,才是圣人的本质和核心,你离这个还远得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