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这是钟茂森先生从佛学角度解《论语》的一段经历——
真正读经典,怎么读?老恩师教我们读经典,不需要在读的时候去想它什么意思。你譬如说《论语》,你去读,我们现在发的这个讲义上还有拼音,你就跟着那个字来读,懂不懂意思?不要管它,可能你懂,也可能不懂,不要去想,就是这样读。二十篇《论语》读完一遍又读一遍,可能你两个小时就能读下来,一天读个十遍,二十个小时,这是修戒定慧。你看你心无杂念,你在读,你读得很专注,你不能想别的,一想别的,你读错了,你就得专心的读,不能读错、不能读漏。在你读的时候,你是没有起恶念,你没有造恶行,你所有的过失都没有了,那心就定在这。你看持戒修定,读得很清楚没有读错,这是智慧。戒定慧三学就在这读经里头,这是真正的学。读到一定程度,忽然你就开悟,这个戒定慧修到一定程度,他就一下顿悟,然后这《论语》里面所讲的圣人的意思你全懂,甚至你不用看批注你都懂。但是这个时候还要看批注,还要听别人讲,听是什么?验证一下自己所领悟的意思是不是跟圣贤人的意思是一样的,那个是什么?验证,是鉴定自己的境界,这是真学。这个学不是搞世间的那种学术,世间学术是用想、用思惟,那个你只能获得知识,你得不到智能。因为智慧不是从想得来,智慧是从定那里悟出来的,清净心中现前的这个作用就是智慧,它是本性中具足的。所以孔老夫子在这里讲的这个意思很深,告诉我们放下无益之思,而注重求学。
孔子他是一个很好学的人,在前面“述而篇”孔子就说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说我并非生而知之,不是生下来就懂,生下来就懂那是天才,他生下就是圣人。所以孔子说他不是生而知之,他是什么?学而知之,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是什么?欢喜读古圣先贤的书,欢喜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这是好学。而且更重要的是敏以求之,学了之后要真干,敏是敏锐、敏捷,听了就做,这叫敏。求之,就是求证圣贤的境界,这要从真干中得来。不是真干,光学一个文字得不到、求不到。所以他一生就是这样好古、敏以求之,他成圣人了。
......
孔子非常重视“好学”,比如——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亲近有德之人来匡正自己,这就算得上是好学了。”)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做人要勤奋好学,要坚持真理,坚定信仰。如果君王无道,就不能做官,不能助纣为虐。当国家危难时,你不能躲在家里苟且偷安。遇到开明君主就要积极入世,施展才华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如果得不到重视报国无门,那么无道则隐。如果国家君王有道,不去施展才华,不去报效国家是做人的耻辱。如果君王无道,你助纣为虐荣华富贵,也是可耻的!)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爱学习,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同“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 好学
也。”(《公冶长》)(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据不完全统计,《论语》中“好学”一词至少出现了16次,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好学”这个品格精神的重视。
“学”在《论语》中至少三个方面的东西值得注意——
首先,“学”多是指主动自发的自学,自发的自我践行知行合一,或是见贤思齐;
其次,“学”多是指自我更新,自我升华,自我进化,正如《易·系辞传上》中所讲“日新之谓盛德”,《礼记·大学》中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最后,“学”的内容上有轻重,“学”的重点从不在那些术与技上,而是在“学其心”(王阳明语)上,在事上磨,最终学得圣人那颗心,也可以说是澄明自己最初那颗赤子之心,得天下,都是圣人的余事。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地去光思考,空想,结果发现并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