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养生上很执着,吃喝穿用都特别讲究,身体尽管弄得很好,但也只是个身体很健康的人罢了,父亲实在看不过去,就道:“你把皮囊养得这么好,本也没什么错,但人生终究是失了轻重,毕竟,肉体不能给你带来不朽,看看千年前的那些帝王古墓你就知道了,再好的肉体保护又能怎样?最后还不是化作一抔土,一滩水?相对于形而下的务实来说,你更要懂得务形而上的进德之虚,这是头脑,万万不可本末倒置。”
后来,孩子似乎看透了很多,从特别讲究衣食住行中跳离了出来,回到平常的粗茶淡饭里,过得也不亦乐乎,然而,当父亲仔细考察孩子的情况过后,不得不又起了新的担忧,因为孩子又执着于宗教里去了。
父亲及时点醒孩子道:“佛的本义是觉悟者,明心见性,当即成佛,佛从不在远处求,只在自心上,这条路你又走偏了。不过话说回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我觉得你最容易实践的还是儒家,‘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
还记得小时候读过的《传习录》中王阳明先生的那段话吗?
先生曰:‘仙家说到虚,圣人岂能虚上加得一毫实?佛氏说到无,圣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说虚从养生上来,佛氏说无从出离生死苦海上来,却于本体上加却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虚无的本色了,便于本体有障碍。圣人只是还他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些子意在。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圣人只得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
孩子,这一路走来,你走了不少弯路,都是源于你圣贤经典之书读得不深,不透。天下万物,向外踏破铁鞋而不可得,反求之于吾心,即得之矣,你心如太阳,你但凡让自己的心澄亮不被蒙蔽,太阳底下自然云行雨施,万物条达,只要根深柢固,你也自然能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孔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足以为道。’孟子又曰:“自求即得。”至道之宗,备在尔躬。自求,即自明于自心。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故言儒家之修己安人,一是以存心养性,致其良知为工夫为头脑。
你知道你的山水国画为什么练了那么长时间还没有练好吗?就是因为你从没抓住根本,你没有修得一颗能深入沉得下来见得自家真性的本心,以此,你就没有办法真正融入到山水中,没有能感通山水气性,更无法立得山水一般的大人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