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北齐·刘昼《新论·鄙名第十七》卷三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个人给他的大儿子起了个名字,叫“盗”;二儿子,叫“殴”。
叫“盗”的大儿子拿着衣服在外面除草,他的母亲喊他时,直叫他:“盗!”
官衙里的差役听见了,以为这个儿子是盗贼,于是上去把他捆绑了起来。
那个母亲赶紧叫二儿子“殴”去给差役说明白,二儿子因为喊得急,嘴里只能蹦出一个字:“殴!殴!”
结果差役死命地打已经抓住的“盗”,差点被打死。
这个故事中,叫“盗”的儿子本不是“盗”,儿子“殴”喊出“殴”只是喊错了自己的名字,并非是叫人“殴打”。这就是名不副实的故事,名不副实后来也成了一个成语,意思是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也说名不符实。如汉·祢
衡《鹦鹉赋》:“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
名不副实的近义词是“名实不称”,“声闻过情”。
《孟子·离娄下》中有——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大意是说——
徐子说:“孔子多次称赞水,说道‘水啊,水啊!’对于水,孔子取它哪一点呢?”孟子说:“源头里的泉水滚滚涌出,日夜不停,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最后流入大海。有本源的事物都是这样,孔子就取它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像七八月间的雨水那样,下得很集中,大小沟渠都积满了水,但它们的干涸却只要很短的时间。所以,声望超过了实际情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
在儒家眼里,名副其实,表里如一应该是一个君子的常态。假如一个人去世时觉得愧对君子这个称呼,觉得自己还不够君子这个标准,感到自己德行名不副实,他会忐忑不安的,他会那觉得那是虚名,虚荣,只会让自己走的沉重。比如,曾子死的时候担心自己不孝,召门弟子道“启予手,启予足”,看到身体各部位没有缺损,才敢放心的说,“从今而后,吾知免夫”。
一个真正的儒者,从不担心死后不被载入史册,没有青史留名,而是担心“声闻过情”,担心自己的德行没有达到名声的高度,因为“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德行和他的名声不相称。”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