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
触龙缓慢的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这里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告诉人们如果真爱自己的子女,那就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否则的话,只会害了子女。
三国时期,曹操出兵40万来攻打东吴。东吴孙权召集文武百官研究对策,大将吕蒙建议在濡须口修筑船坞,孙权称赞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吕蒙有远见。”于是连夜修建。等魏军到时,船坞已修好,魏军在这一战中损失惨重。
看得远的人,做事举重若轻,不会轻易被眼前的困难所打倒,同时也会在向前,向着理想的路上走的笃定从容,游刃有余。就好比像打台球,如果你不能为下一个球,下下一个球考虑走位。那么每次出杆,都可能会感觉不好打。
什么是长远的眼光?《管子·权修第三》中说得最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后来也变成了汉语中的俗语,指的一个人假如没有长远的眼光,那么近期的事情就会多有忧虑。也可以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那忧患一定就近在眼前。《荀子·大略》里也有提及:“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又如《礼记·中庸》里所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就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