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刚才看了什么?你给我复述一遍。”母亲以一种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要求道。孩子吞吞吐吐的才讲几句,母亲见其讲得毫无条理,便怒从心上起,正要给孩子甩去一耳光时,被祖母一手拦住,祖母的丈夫以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她多少有从丈夫那里学到一些人性的教育法则,便跟孩子他妈道:“来,我给你一篇故事,你先读着,然后讲给我听听。如果你复述得很好,我不拦着你打孩子,如果你也讲的不好,那不是我说你,有问题的不是孩子,应是你自己才是。”
母亲不服气,手拿起书来就看,口中还边说:“这么个简单的东西,是个人我想都会。”到其看完后,祖母听母亲讲的不是偶尔卡顿,倒带,就是重要内容多有遗漏,主次不分,没到一半,祖母就把书回扔给母亲了:“文化,文化,最重要的是以文化心,有些东西本就是读过就好,一说就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再说,《孟子·离娄下》里就有云:‘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没有大量的博学,又哪里来什么总结性的‘说约’?退一万步来说,即使你拔苗助长的按照所谓的标准答案训练孩子,让他提前复述出来了又如何?除了考试时能做个概括题还有什么其他大用吗?何况考试这点末技学校也自有它专门的器械化练习,你用应试这种役心的方式让孩子读书,孩子只会越来越抵触。古往今来,但凡好的诗词歌赋,文章小说,它该多长就是多长,都有它不能增减的理由的,增减一个字都是无法让其达到恰到好处,致中和的,这是创作者早思考过的。你去这样刻意的歪曲原作到底是何居心?蠢吗?你也不蠢;坏吗?你也没坏到哪里去。你真的该自己好好反思下了。”
孩子一开始对读圣贤经典毫无意思,祖母尝试着带其入门,却被母亲质问道:“孩子不感兴趣,你这样做不是白费力气吗?”祖母不屑道:“兴趣?兴趣是无缘无故中生出来的吗?你都没有真正下功夫去帮助孩子打开那扇窗,他怎么能感受得到那善窗后的神奇风景?兴趣毕竟是培养出来的,没有哪个人一开始就能喜欢上那些真正对生命有巨大价值的东西,即使是圣人,也多是靠理性的力量自胜成德成圣的,你以为由着那后天被蒙蔽的性子来就是好?我告诉你,人后天被蒙蔽的性子里,其兴趣只有吃喝玩乐,食色嗜欲那些东西,孩子任着这样的后天性子走下去,能行吗?”
孩子背不来诗词,祖母调查过后,才知道母亲都是在用“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记忆”这种违背孩子天性的教育方法,即警醒母亲道:“王阳明先生曰:‘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勿躁而急,勿荡而嚣,勿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诗词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天地自然,人文精神的大美中滋养心灵,修宁心境,纯粹心性。有些诗词,别说孩子,就是你我,生命阅历没有达到一定程度都是不能完全理解的,你居然用这个去要求孩子?扪心自问下,你小时侯能彻底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吗?他们现在能知个大概已经很不错了,以己度人是极无知的。吟诵,朗诵,唱诵,把这些读书最基本的得开口去读的遍数弄上去了,还用得着着急他不能懂吗?舌连心,每开口读,唱,诵一次,顺带的就是入心一次,和尚念经,念多了也有开悟的一天,孩子书读百遍,还怕其义不能自现吗?”
......
祖母最后总结说:“《易·系辞上》里说:‘纪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养一个孩子并不是要寄什么自私的欲望在他身上,更不能以投资的心理去教育他,你选择生了他,成了他的父母,你就有那些你该做的,你要尽全力,不停学习,不断自我更新做好你该做的,对得起你自己的良知,便是对得起他,他未来的命当然还是靠他自己去修,但至少曾经在他成长的黄金期,你把该给到他的都给他了,这样你无疚于心,便是你作为他父母的这个角色的圆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