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阿德、阿财两个樵夫一起上山砍柴。上山砍柴一定要早睡早起,才可以在天亮时抵达砍柴地点。阿德想,多砍一捆就多一份收入,我明天可要起得更早,在天亮之前抵达。阿财则在回家以后抓紧时间磨刀,并且准备第二天把磨刀石带上山。
第二天,阿德比阿财先到山上。他一开始就使尽浑身力气工作,一刻也不敢歇息。阿财虽然较迟上山,砍柴的速度却比昨天快,不一会儿,就追上了阿德的进度。到了中午,阿财停了下来磨刀。他向阿德建议:“不如你也休息一会儿吧。先把斧头磨一磨,再继续砍也不迟。家中的孩子闹着要吃野山楂,我们也可顺便采些回去。”阿德拒绝了阿财,心想:我才不想浪费时间。趁着你休息的时候,我还可以抓紧时间多砍几捆柴呢。
很快一天又结束了,阿德只砍了六捆柴,而阿财除了所砍的九捆柴,还采了一些哄孩子开心的野山楂。阿德百思不得其解,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却没有阿财砍的多。第三天,阿德一边努力砍柴,一边观察阿财工作的情况,他看不出阿财有什么秘诀,但他砍的就是快。
终于,阿德再也忍不住问道:“我一直很努力地工作,连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为什么你砍的比我还多又快呢,阿财看着他笑道:砍柴除了技术和力气,更重要的是我们手里的斧头。我经常磨刀,刀锋锋利,所砍的柴当然比较多,而你从来都不磨刀,虽然费的力气可能比我还多,但是斧头却越来越钝,砍的柴当然就少啊。”
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的故事,类似的一句话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这样做起事来就能得心应手,举重若轻,其实,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懂得善于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修身环境,也自然就能让自己在修己安人这条路上走得比一般人轻松,从容。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解说:“工以利器为助,人以贤友为助。”工匠用利器让自己做事更轻松,人则要学会选择与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一道学习,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这样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呵护和提升,孔子就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曾子说君子“以友辅仁”也是在讲这个道理。又如荀子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定会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跟大夫中的贤人们多共事,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