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021-02-23 14:52:59)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情感

文化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师觉授孝子传》里面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大意是讲:仲子崔是子路的儿子。当初,子路在卫国担任蒲邑大夫,适逢蒯聩之乱,子路被卫国武士孟黡等人杀死。子崔已经长大成人,闻知此事,来告孔子,欲报父仇。孔子说:“去吧!”于是仲子崔立即出发报仇。孟黡得知此事,说:“君子不能乘人之危,您可先休息一下,后天,再到城西决斗。”是日,孟黡手持蒲弓、木戟与子崔决斗,被子崔杀死。

《礼记•曲礼上》说:“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意思是说:杀父之仇,不与仇人共存于天下,必须拼个你死我活。兄弟之仇要随时准备报,随时用随手所带武器杀之。杀朋友之仇,不能与仇人共存于一国。

  具体有怨的事都有个具体的最佳处理方式,但儒家对此总体原则几乎不变,那就是“以直报怨”,不执着,根据具体情况权变,该怎样就怎样。

  《礼记•檀弓上》中说:“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曰:请问居从父兄弟之仇,如之何?曰: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曰: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意思是讲——

   子夏问孔子说:“怀着杀父母之仇,要怎么办?”孔子说:“睡在草苫上,头枕盾牌,不做官,与仇人不共戴天。在市集或宫廷遇到他,不必回家取兵器,立即决斗。”又问:“请问怀着杀兄弟的仇要怎么办?”答:“不和仇人在同一国做官。如果奉君命出使,遇到仇人也不决斗。”“请问怀着杀堂兄弟的仇要怎么办?”答:“不领头报仇,如果死者家人报仇,就拿起兵器跟在后面。”

  以直报怨中的“直”,即只依天理,无疚于心,不固守,也不冒进,正如《周易·艮·彖传》 中所讲: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打个比方,生活中,我们理当以和为贵,但有些特殊情况比如预感到对方对自己可能会造成重大伤害,甚至是生命危险时,那么就不能毫无原则,不知变通的忍让,这个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该用计时就用计,自爱自保也是法律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权力,“正当防卫”就是这其中的一种。根据《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卫风·木瓜》中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些则体现了中华文明中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的高尚人文风范。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这样做的话,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