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这个故事来自《传习录》: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是友感悔。
曰:“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凡当责辩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用见天的话说,即是——
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先生告诫他说:“学习
应该返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坚决正面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肯定不会认错,舜又岂能感化他?”
这位朋友听了这番话,甚感惭愧。
先生说:“从今以后,你只要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大凡要责备别人的时候,就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治才行。”
孔子先生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喜欢责怪于人的人,无不是骄傲心在作怪,他只是在努力维护自己的完美,事实上,这样的人,完全是自欺欺人,因为一个人如果真正修到完善,根本就不需要去维护,别人自然会对他心悦诚服。自身修好了自身,本就是圣人,又何须用得着去妄求别人的认同?自身缺点重重,不去反观自省,自我改正,一味的遮遮掩掩,只会欲盖弥彰。
《五灯会元》中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慧能六祖在《坛经》里面更是直接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格言联壁》里有一副名联:“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论语》中也多次提到反求诸己的重要性,——“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不疚”、“见不贤而内自省”,对于如何以及为何要反省自己,孟子说得极为透彻——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子贡议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你端木赐就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做这些妄议别人的事。”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