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021-02-10 21:39:28)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有一年的七月七日,郝隆见富裕人家暴晒绫罗绸缎,就仰卧太阳下,露出腹部。有人问:“你这是干什么呢?”郝隆答:“我晒我腹中书。”这就是典故“郝隆坦腹晒书”的由来。


  郝隆,字佐治,山西省原平市东社镇上社村人。为东晋名士,生性诙谐。年轻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后投奔桓温,官至南蛮府参军。


  谢安原本不愿做官,立志在东山隐居。后来朝廷几次下令要他出山为官,只好出了山当了桓温的司马。


  有一次,有人送给桓温一些草药,其中一味为远志。桓温就拿起远志问谢安:“这味药又叫小草。为什么一种东西有两个名称呢?”谢安还没有来得及对答。正好郝隆也坐在旁边,马上答道:“这很容易解释:在山里时就叫远志,出了山就是小草。”谢安听懂了郝隆的讽刺话,很羞愧,脸面上不好看。桓温看着谢安笑着说:“郝参军这样过头的玩笑也不是恶意的,但很有意味。”


  人掌握学问本应是用来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的,而不是用来炫耀,挖苦,甚至是伤害别人。


  荀子在《劝学》中就说——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大意是说——


 君子对知识的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其实越广博的人,越谦虚,因为他知道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道理。所以真正的君子一般都是内心坦荡,含光处世,正如《菜根谭》中所言: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君子有高深修养,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君子的才华应像珍藏的珠宝一样,不应该轻易炫耀让别人知道。


 《道德经》里也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个爱炫耀的人必定有其丑陋的一面,这个道理看看孔雀开屏就全明白了——孔雀在开屏的时候,在炫耀自己绚烂羽毛的时候,往往也露出了最丑陋的屁股。如果你炫耀自己的聪明,你最愚蠢的一面就呈现在众人面前。


 《菜根谭》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意思是说,名利和欲望未必都会伤害自己的本性,而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偏见才是残害心灵的毒虫;声色未必会妨碍人对真理的探求,自作聪明才是修悟道德的最大障碍。


  真正的君子,始终会深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无论是做事,还是学习,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修正自己,提高自己,更新自己,升华自己,寻求个人道德境界的更大超越。而小人就不同,小人学习,有学问都只是为了装点门面给人看,将学问作为邀名买利的工具,以此,他们也从不能真正沉浸在学习中,他们心为形役,一生缘木求鱼,荒诞而可笑。


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修正完善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做给别人看。”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