峒子结婚后遇到了一件很棘手的事,那就是他的老婆和他的母亲关系一直处不好,他夹在中间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去买一些家庭治理相关方面的书来看,看到最后,他学到的最直接一招就是在母亲和妻子两边哄骗,表面看上去是解决了婆媳间的矛盾,得到了两边的好感,实则更大的隐患是他越累越累,几近天天都是一副力不从心的状态,整个人越来越萎靡。
这样煎熬了几年后,峒子的孩子也渐渐长大,知事,明理了。孩子很多时候亲眼看到爸爸对同一件事在奶奶那边说的和在妈妈这边说的很不一样,就问爸爸是怎么回事?爸爸让他闭嘴,说不该小孩子问的事小孩子就别问,可孩子在书院读过《论语》等不少国学经典,就直接跟爸爸道:“人可以真话不说全,有时候也可以保持沉默,再十分不得已遇到那种不得不说假话的时候,心里也要知道这是不对的,说了后回去深入反省,争取下次不再犯。因为且不说好好先生是‘德之贼也’,假话意不诚,心不正,‘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单是假话说多了,自己欺骗自己惯了,自己都会相信自己的假话,进而习惯去做一个伪君子,直至伪而不以为非。
治家其实也不是多大的难事,本质不就是《大学》里的‘齐家’吗?如何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我倒是在《列子·说符第八》中读到一个故事,您可以参考下——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
如何治家跟如何治国,本质上没任何区别,出路永远都不在‘术’上,而在‘修身’的大道上,——不断归正自己,进德自己,升华自己,更新自己,然后以德厚才实的强大自己感化身边甚至是更多的人,才是人生重中之重,根本所在,正所谓‘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唯有信解行证修身之道,生活中那些外在的问题才会被你釜底抽薪,进而迎刃而解。
又如《贞观政要第一卷·君道第一》中太宗跟魏征的一段对话——
唐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礼,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理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理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