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020-12-20 21:58:39)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说他们“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
  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但在当时年代不失为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尽管竹林七贤最后分道扬镳,但谁都不能否认当初他们是以文会友走到一起的,类似的故事还有一个——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翻译过来,大概是说——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都会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古代的君子喜欢凭借文才,文学,文字,文艺,学问来聚会朋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呈现的正是这个理。

  历史上,也有的人,善于通过朋友的感召以辅助自己不违仁。 除去大家熟悉的脸皮蔺相如外,这里再举一个—— 

  唐玄宗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属下部将,两个人之间有矛盾,平时互不讲话,后来安禄山叛乱,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统兵抵御,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部将,皇帝命令郭子仪率兵出征,一心救国的李光弼担心郭子仪会利用手中权力寻机报复。

  于是,李光弼硬着头皮当面对郭子仪说:“我过去得罪你,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没等李光弼说完,郭子仪紧紧抱住李光弼,满眼流泪地说:“国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此时,怎能计较个人恩怨?”从此,郭李同心,将帅协力,在平息安史叛乱中,战功卓越著。
  
 《旧唐书·魏徵传》里,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这里唐太宗通过这三面镜子防止自己犯错,本质上就是防止自己远离仁道,那什么是“仁”呢?

  徐复观在《释〈论语〉的“仁”》中说——

  《论语》的仁的第一义是一个人面对自己而要求自己能真正成一个人的自觉自反。真能自觉自反的人便会有真正的责任感,有真正责任感,便会产生无限向上之心。凡此,都是《论语》中仁字的含义。道德的自觉自反,是由一个人的“愤”、“悱”、“耻”等不安之念而突破自己生理的制约性,以显出自己的德性。德性突破了自己生理的制约而生命力上升时,此时不复有人己对立的存在。于是对“己”的责任感,同时即表现而为对“人”的责任感;“人”的痛痒休戚,同时即是己的痛痒休戚。于是根于对人的责任感而来的对人之爱,自然与根于对己责任感而来的无限向上之心,浑而为一。经过这种反省过程而来的“爱人”,乃出于一个人的生命中不容自己的要求,才是《论语》所说的“仁者爱人”的真意。即是先有“仁者人也”的反省、自觉,然后才有“仁者爱人”的结论。在此结论以前的过程,皆是“为仁”的功夫,亦即是“仁”自身的逐步呈露;“为仁”的功夫之所在,即仁之所在。其功夫的关键,端在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反省、自觉;因为只有这样,才一开始便凑拍上了仁,有个真实下手处。

  交朋友的途径很多,有的以文会友,有的以艺会有友,也有的以术会友,但交友的最终方向大致是一定的,那就是交友本质上应是有益于自己提升道德修养,有益于自己的自我完善的,否则的话,不交也罢。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文艺,学问来结交、聚合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提升仁德。”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