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从不是“苦”作舟

(2020-12-09 14:52:10)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天真作少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出自《古今贤文》一书。该书又名《昔时贤文》、《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集结了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而这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则出自该书的《劝学篇》。


  无独有偶,在荀子那里,也有一篇《劝学》的文章,开头即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显然,劝人自强不息,不断学习,学以自明,是圣贤眼里的头等大事。然而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吗?当然不是,只要是深入读过《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即使是《红楼梦》的人,都能真切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儿。但为什么古人又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呢?这里面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句话并非出自圣贤之口,可能只是编纂者根据自己所好,或是道听途说捡来的一句话,觉得朗朗上口,就放到书里去了。那最好的说法是什么?我以为应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或是如我的好友泊凌子所言,应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慧作舟”。

  

  无论是哪一个,其本质都一样。学不是死读书,更不是求得更多的知识,知识很多并没有大用,人记的再多,都没有机器存储的多。学的关键是由“知”到“道”,由“智”到“慧”,学是学其心,以修身,以完善自己,升华自己为方向,所有偏离了这个方向的学都得不到乐,属于南辕北辙,见不了慧,更见不了道,说简单一些,即是方向错了,付出再多,走再多的路,读再多的书,见再多的人,拜再多的大师,都无济于事。而一旦修身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后,“书山有路勤为径”中的那个“勤”对于局中人来说只是一种“忘我的自然状态”而已,没有任何一丝刻意,使心的成分在里面。


   好友泊凌子根据他的亲身实证,自悟道——


  其实所有的人生之理,都归根于修身养慧。你不管怎么说,那一定还是修身养慧。从上学到工作,从结婚到育儿,从方方面面的技能技术,从精力到神通,从健康到超健康,谁要是敢说他不是在修身养慧上用功,那一定是说假话。谁要是敢说他是勤奋苦学而得来的成就,那一定是说假话,说得他自己都不信。


「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个勤是暗语,不是常道之勤,而是指:勤修品德。以勤修品德为途径,你的书 才能读得了、读得通。否则,你的书即使读了也是假读,假的东西真不了。


然后就是「学海无涯 慧 做舟」。有了勤修品德,慧就会自然到来,有了慧这个超级无敌霹雳之神舟,所有的书 就是小case。


我们经常听说灵光这个词。什么是灵光?就是心灵之光。什么心灵之光?心阳神 丹元之慧光。这个光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象,只有丹元才有这个象,见到这个慧光 才能叫灵光乍现。你什么都没见着,只是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这个就不是灵光,而是智识。


智识与智能是肾 所支撑,识神只是代为管理罢了。而慧能与慧识是品德为支撑,丹元 直接拿来使用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