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在汶川大地震中没被“震倒”的学校全靠他加固了“豆腐渣”教学楼,4年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网友们称其为“史上最牛校长”。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他不在学校。学生们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的和他们已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站好,仅用时1分36秒。
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受灾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在桑枣中学,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叶校长的学生——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四周是教学楼。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
桑枣中学的安全和叶校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叶校长平时非常注意学生的生命安全。学校较早开始使用的试验教学楼建筑质量不过关,叶校长从1997年开始,连续多年对这栋楼进行了改造加固,这座楼在地震中没有倒塌。
这就是未雨绸缪带来的好处,很多事情,端正,万全于其未发生时,在危机时刻就能避免很多本不必要的灾祸。
韩延寿字长公,是燕地人。他做颍川太守时,当时俗多怨仇。延寿想更改这种状况,教育人民以礼让为先,恐怕老百姓不听众,便召集郡中被乡里人信任的长者老人数十人,跟他们一同商议,规定了婚丧嫁娶的仪礼规格,要人们大体上依照古礼,但不能越过法律。老百姓遵从他的教导。
后来黄霸代替了他的官职,就沿袭他的做法而把政事治理得很好。延寿到一个地方上任,一定聘用贤士,以礼相待。他广泛征求意见,善于接纳劝谏的良言,表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和有品行的人,修建了学校。又设置了正、五长,带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准容留坏人。乡里之间有了不正常的情况,官吏就会立即听说,坏人不敢进入他管辖的边界。一开始人们被他烦琐的礼节所苦,后来没有了追捕坏人的劳苦,人民也没有了挨打的忧虑,老百姓便都安于他的管理。他接待官吏,给以很多的恩惠但纪律严明。有人欺骗或者辜负了他,他总是自己责备自己:“难道是我对不起他们吧,他们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呢?”官吏听说后,都自己非常后悔,有的竟然自杀。
韩延寿有一次出行,临上车,有一个骑马的官吏迟到了,他便下令让功曹把处罚的结果上报给他。等回来到了官府门前,有一个门卒挡住了他的车,希望韩延寿听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韩延寿停下车问他,门卒说:“今天早上您驾车出门,我等了很久您还没出来,我的父亲来到官府门前,不敢进去。我听说后,急忙出去迎接,恰好您登车出门。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这岂不是有损教化吗?”韩延寿在车上挥了挥了下手说:“如果没有你,我差点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回到官舍,他就召见了门卒,于是重用他。他在东郡三年,有令即行,有禁则止,案件大减。因为这他被提拔做了冯翊。
有一次他巡行到高陵县,有兄弟两个因为田地的事打官司。延寿听说后非常伤心地说:“我侥幸做了这个小官,本来应当给全郡人做出表率,然而我对教化宣传得不够,以至于让骨肉兄弟打起了官司,责任在我。”这一天,他闭门思过,整个县里的人都不知他在干什么。于是打官司的那家人整个宗族都责备这兄弟两个,这兄弟二人也深深地感到后悔,自己剃光了头光着上身来向韩延寿谢罪,愿意把田地互相移动一下,到死也不再相争,整个郡中非常和睦,互相告诫勉励,没有人再犯法。
想要犯法的事件减少,那同样要未雨绸缪,用礼乐教化改变民风,民风淳朴了,人心正了,自然就不会有人犯法。与其等到不好的事情出现之后去想什么解决,不如在事情出现之前就将其扼杀在萌芽。
《黄帝内经》里就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之意。“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老子在《道德经》中更是早就明言道:“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没什么区别。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