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

(2020-11-29 21:43:28)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救援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上,楚国便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正要前往拜见接受聘礼,陈国、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贤人,他所指责讽刺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长久地停留在我们陈国和蔡国之间,大夫们的施政措施、所做所为都不合仲尼的意思。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却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双方就派了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行动,粮食也断绝了。跟从的弟子饿病了,站都站不起来。孔子却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诗歌、歌唱、弹琴。 

这时子贡的脸色也变了。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对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种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学说之中的。” 

孔子知道弟子们心中不高兴。便叫来子路问道:“《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排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子路说:“大概是我们的德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通行。”孔子说:“有这样的话吗?仲由啊,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使人信任,哪里还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假使有智谋的人就能畅行无阻,哪里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退出,子贡进来见孔子。孔子对子贡说:“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子贡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虽然善于耕种,但他却不一定有好的收获;好的工匠虽然有精巧的手艺,但他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有修养的人能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一定被世人所接受。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追求苟合取容。赐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之后,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颜回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可担心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学说,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已下大力研修的学说不被人所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天下接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听了欣慰地笑着说:“是这样的啊,姓颜的小伙子!假使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给你做管家。” 
  
  真正的仁人应如孔子这样,是不惧被人嫉妒,诽谤和威胁的,正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一样,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人格自信。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些本都是说人言可畏,一般来讲,一个人受到大量的外来的误会,诽谤的话,如果他自身对自己的人格不够自信,内在修为不够高的话,是会出问题的。拿当下来说,有一种很严重的情况就是网络语言暴力,很多人不知道事情的全貌,不知现象背后的真相,就开始以键盘侠的身份不负责任的妄自论人论事,造成了当事人不堪压力,身心俱伤,有时甚至迫使当事人寻了短见,这是很值得正视,并要反思,也极需要改正的一种社会现象。

   每个人来到这世上,多少会走过一些挫折,孔子在这一节里告诉他的弟子,外来的挑拨是非,故意诽谤,无端馋言,道听途说,流言蜚语,固然会给一个人带来些许干扰,但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说,假如修得了一颗真正强大的内心,自身有道德,人格和信仰上的足信,那他心明眼亮,自性具足,是永远都打不倒的,就像曾子所言:“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一个人砥砺做好自己,坦坦荡荡,自然无忧无惧,自然就不会有一颗玻璃心。

     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精一于自身修养的完善,才能不轻易被外界所迷惑。

  《道德经》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很多人的言论不值得去辩,是因为没这个必要。

  《庄子·秋水》中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大意是说——

  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子张问怎样才算是明智。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缓慢渐渍的谗言;像刀切肤那样,疼痛难耐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像水润物那样,缓慢渐渍的谗言;像刀切肤那样,疼痛难耐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就可算是有远见的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