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鞭打芦花》属“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说的是一家五口人,父亲闵德仁,母亲李氏,及他们三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大儿子闵子骞非李氏亲生,但他生性孝顺,侍奉继母如同生母。后来继母连生二子,便开始嫌弃子骞,常无事生非,挑拨离间。
继母李氏等到天气寒冷做冬衣时,用上好的棉絮为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做棉衣,给子骞用的却是芦花,所以子骞常常冷得难以支持。
直到有一次,父亲外出驾车领三个儿子去邻村会诗友时,子骞被寒风一吹战栗不止,要求暂且回去,父亲一怒之下抽了他一鞭子,闵子骞的衣服破裂,露出了芦花,父亲方才明白李氏如此虐待子骞。
回家后,子骞父亲责骂了妻子李氏,要将她赶出门外,并请岳父来见证。李氏羞愧难当,呆立不语。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泣着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不仅没有恨继母,反而为继母求情。父亲为其赤诚感动,便作罢。继母因此痛改前非,如亲生之子般对待闵子骞,从此一家和睦。
《太上感应篇》,又称《感应篇》,它成书于我国北宋末年,其作者是李昌龄。这书中就有写道:“积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真正的孝是能感天动地,正己化人的。而作为一个人来讲,真正把孝悌之道做夯实了,那做任何其他事都会变得轻而易举,治天下也犹如运之掌上。
孟子就讲“尧舜之道,孝弟而已”。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对此作了近一步的诠释,——
孟氏“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发见得真切笃厚、不容蔽昧处提省人,使人于事君、处友、仁民、爱物、与凡动静语默间,皆只是致他那一念事亲从兄真诚恻怛的良知,即自然无不是道。盖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但惟致此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正谓其只有此一个良知故也是。事亲从兄一念良知之外,更无有良知可致得者。故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此所以为“惟精惟一”之学,放之四海而皆准,施诸后世而无朝夕者也。
意思是说——
孟子认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这是从人的良知最真切笃实、不容隐藏的地方提醒人,让人在辅佐君主、结交朋友、仁爱百姓、喜爱事物和动静语默中,都只是一心地去推致他那孝亲敬兄的真诚恳切的良知,如此就自然会处处大道。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乃至无无尽,但只要推致这孝亲敬兄的真诚恳切的良知去应付千变万化,就不存在疏漏的问题,这正是因为只有一个良知的原因。除了一心孝亲敬兄的良知外,再别无其它的良知可致。因此,孟子才说了“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的话。这正是“惟精唯一”的学问,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后世施行也无一例外。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个践行了孝道的人!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任何异议。”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