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弈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有两个学生,在弈秋那儿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弈秋的两个学生属于典型的“同学不同道”。
类似的还有孙膑,与庞涓,他们也曾为同窗,都是师从鬼谷子,在鬼谷子那里学习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嫉贤妒能,恐孙膑取代他的位置,骗孙膑到魏使用奸计,孙膑被处以髌刑。
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次年齐救韩。齐国采用孙膑策略,直趋魏都大梁,魏国旋即退兵,诱使庞涓兼程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被伏,大败,涓智穷,大叹“遂叫竖子成名”,自刎而死(一说被乱箭射死),史称马陵之战。
即使是同出一个师门,出来的人所选的道都有不同,有的走上了正道,有的却走入了邪道。
但即使是走上了正道的人,能笃定弘道,虽九死其犹未悔,慎终如始的也少,正如荀子所言:“行十里者众,行百里者寡,行终身者鲜。”历史上诸如侯景,洪承畴,王辅臣,牛金星,汪精卫等叛徒就是最好的例证。
坚守弘道非易事,然而,能最高效的弘道,那就更不容易了,那需要一个人识时务,通权变,不滞著。
《孟子·公孙丑上》中,有这样一段孟子弟子问孟子的话——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
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意思是说——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怎么样?”孟子说:“处世的方法不同。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动乱就辞官隐居,这是伯夷的处世方法。
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可以使唤不好的百姓,天下安定去做官,天下动乱也去做官,这是伊尹的处世方法。
该做官就做官,该辞官就辞官,该任职长一些就任职长一些,该赶快辞职就赶快辞职,这是孔子的处世方法。
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还做不到他们这样;至于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学习孔子。”公孙丑问:“伯夷、伊尹相对于孔子来说,是同等的吗?”孟子说:“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既不是那种左派,也不是那种右派,而是该左就左,该右就右,该怎样就怎样,正如他主张的“以直报怨”是一样的。又如《易经》中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庄子·内篇·逍遥游》中庄子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左右的东西。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瓢,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在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
那时正逢越国有难,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吴人用了不龟手之药,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孔子说:“可以一同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可以学到道的人,未必就能够坚守弘道;可以坚守弘道的人,未必能当止则止,当行则行,做到时时通权达变的弘道。”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