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杀害李世民未成,又向李渊诬陷李世民。李渊听信后,打算惩处李世民。在萧瑀的据理力劝下,才打消了惩处他的念头。不久后,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渊在萧瑀的劝解下,才把政权交给了李世民。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与房玄龄、魏征等大臣合不来,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于贞观九年(653),封萧瑀为“特进”,参预政事,说他“卿之忠直,古人不过”,并写了一首诗《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比喻的是危急动乱中能识别出人最原始的面貌,谁是诚臣,谁是奸臣一眼就能看出来。
下面这个同样是唐朝的故事,则更能体现出什么是真正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几代人没有见过战争了,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都震惊。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河北郡县大都被叛军攻陷,只有平原城防守严密,颜真卿派司兵参军李平骑快马到长安向玄宗报告。玄宗起初听到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叹息说:“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等到李平到京,玄宗大喜,对左右的官员说:“我不了解颜真卿的为人,他做的事竟这样出色!”
后来,唐军日益强大,安禄山被镇压下去后,淮西形势转变。叛军李希烈派部将 辛景臻、安华
到颜真卿住所,在寺中堆起干柴说:“再不投降,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跳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与朱泚叛乱被杀,李希烈因而发怒,派宦官前往蔡州杀害颜真卿,说:“有诏书!”颜真卿拜了两拜。宦官说:“应该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没有完成使命,有罪该死,但使者是哪一天从长安来的?”宦官说:“从大梁来。”颜真卿骂道:“原来是叛贼,何敢称诏!”于是被缢杀,享年七十六岁(一作七十七岁),时为兴元元年八月初三(784年8月23日)。嗣曹王李皋听到颜真卿死节的消息后,为他流下眼泪,三军都为之痛哭。
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越是在污浊的红尘里,越是在动乱的时代,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君子。因为真正的君子一生慎终如始,中正为本,谋道是重。
孔子说:“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谢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