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每周五,以及国定节日的前一天,总是一周中最幸福的日子,那时因为想象中的美好时光正处在即将要来又未到来之际,所有的期待累积在一起,于这种即将实现又未实现的时刻跃跃欲出,那背后无比美妙而喜悦的感受也跟着趋于饱满,抵至顶峰。
而真正节假日到来后,欲望实现了,到会有一种莫名的不满足,与原先期待中的差距,让这个被寄予过高期望的美好无形中打了折不说,更为悲哀的是,还要在这已打折的残缺美好中加倍担忧着它持续的时间不够长,就像走到山顶后,接下来下山的路都看尽了,——开学的日子又邻近了,反而生出一种新的悲凉来。
读经典之书也一样,其实读到前面还未看到结局时,才是最激动人心的,一看到结局了就有一种不知名的失落。有人说《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遗失是一种巨大损失,但我从反面去看,倒觉得这也不失为一种幸运。我每次读那前八十回都意犹未足,兴致有余,以此读完一遍还想从头再读一遍。假如后四十回真迹也在,我想我读完了也许就不想再拿起来了,就像看《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书一样,看完一遍,也就不再有看第二遍的冲动。
《红楼梦》最好的部分也全是在一种深爱而未在一起的半想象空间里奏响,试想,贾宝玉和林黛玉假如写到最后或拆散,或结婚,都可能直接让之前的那些美好戛然而止,以此,在那种刚刚好的地方划上句号也不是坏事,或许还是最好的安排。
做人又何不如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家庭成员关系,都莫不是保持着刚刚好的距离,尊重彼此独立空间的那种,黄永玉先生在回忆邻居钱锺书时,有写到这样一段话:“二十多年来,相距二百米的路我只去探访过钱家一两次。我不是不想去,只是自爱,只是珍惜他们的时间。有时南方家乡送来春茶或者春笋,先打个电话,东西送到门口也就罢了。钱先生一家四口四副眼镜,星期天四人各占一个角落埋头看书,这样的家我头一次见识。”
这简短的一段话里,有最真挚的友情,也有最和谐的家庭画面,着实让人向往啊!
假如每个人都有自己丰盈的灵魂,自性圆满不残缺,也就用不着向外妄求什么,外在的人事自然也干扰不了他,他也就自然能把生命中的每一刻,——无论是常人眼里欲想实现之前的平淡,愿望即将变现而未变现时的高昂,以及梦圆梦醒后的忧悲,皆处之泰然,安之若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