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火者》纪录片《寻找马小平》一集中,马小平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实验,说的是他用两年教完课本内容,其他腾出来的时间全部用来让学生去大量阅读。我觉得他这都算妥协的了,因为他身在体制内,只能拿出这个折中方案,但谁都知道,他内心最真实的愿望是有一所自己能做主的学校,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让语文课全部变成阅读课。
不只是马老师所说:“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和技术,他们有知识,却缺乏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现在的语文教育,其实全是自欺欺人,多少关心下一代的良知人士对此公开提出过诸多质疑和批评,教育部到最后都是装作没听见一般,实在可恨,可悲,可叹。语文教育最佳的施教方式即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时间和空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真正读书(经典之书当然占大部分)破万卷的人,有自己强大的独立思考力,对万事万物有着清醒的穿透力,敢旗帜鲜明,无所畏惧的用笔,用写,抒发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发,那他自然就是站在良知这一边,站在真善美这一边,自然就会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自然就是一个正己化人,修己安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君子。
我每次翻开体制内的语文教材,都觉得这是一把无形的谋杀学生时间的刀,天天弄一些舍本逐末的东西,也不知道是在给谁看。有些时候,我甚至认为这不仅是让学生白白浪费时间,更危险的是,这里面还有不少逼良为娼的东西。
不重视经典文化的立根,不关乎人文素养提升的语文教育,终究是害人害己,得不偿失。
《红楼梦》五十六回中有探春跟薛宝钗的这样一段对话——
探春道:“因此我心里不自在,饶费了两起钱,东西又白丢一半。不如竟把买办的这一项每月蠲了为是。此是第一件事。第二件,年里往赖大家去。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园子比咱们这个如何?”平儿笑道:“还没有咱们这一半大,树木花草也少多着呢。”探春道:“我因和他们家的女孩儿说闲话儿,他说这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儿,吃的笋菜鱼虾,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袴之谈!你们虽是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但只你们也都念过书,识过字的,竟没看见过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的文么?”探春笑道:“虽也看过,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真是有的?”宝钗道:“朱子都行了虚比浮词了?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断章取意;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明人,这大节目正事竟没经历。”李纨笑道:“叫人家来了,又不说正事,你们且对讲学问!”宝钗道:“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了。”
三人取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
《红楼梦》之所以让人百看不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是“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红楼梦》中很多看似平常之语其实大多都出自诸子经典,曹雪芹随手拈来,用在各个人物身上,不仅与其人物形象十分贴合,更在无形中增加了整部书的可读价值。有经典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的读者经常会在其中轻易即见微知著,洞幽体美,扩充悲悯,澄明自性,会心有所得,旷然有所悟。
马小平老师在《叩响命运的门·人生必读的一百零二篇人文素养经典》一书的导言中写有这样一段很是振聋发聩的话——
、
有这样一个故事。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还是个小黑奴的时候,他的女主人开始教他读和写。许多年以后,道格拉斯成为美国黑人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当了几任总统的顾问。这时,他还记得当年男主人怒气冲天的情景,男主人咆哮着:“······要是你教会了他读和写的话,那就留不住他了。他将永远不适合当奴隶了。”
道格拉斯说:“平日里,女主人耐心的教导没有从根本上打动我,倒是这些话深深地打入了我的心,它一下子就点亮了我的心灯,触动了我沉睡着得感情,一个深刻的认识产生了:原来‘读和写’是由奴役通向自由的通道。”
阅读和写作,这是挣脱奴役之路——不但使自己不再受奴役,也为那些受奴役的人呐喊。让更多的人成其为人,让更多的人通往自身解放之路。这就是学习的意义所在,这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