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0年09月10日

(2020-09-10 21:05:36)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苏轼的逸兴壮思,于是他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其中一首,他看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大不相同。

后来,他还由此得出了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首诗一开始是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以此就叫《题西林壁》,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答案,以此,一个人若要想真正弄懂某个事物的真相,就必须要用到一种“叩其两端”的思维去看问题,什么是“叩其两端”?

如果有人问他一个问题,孔子不见得立刻就给或是就能给提问者一个准确的答案。而是从这个提问的问题的两端慢慢的去循循善诱提问者,去启发提问者用多角度,用发散性思维来思考问题。“叩其两端而竭焉”,另一种含义是放下成见,去除执着,以常新不滞的思维来如初的看问题,这样就能穿透迷雾,容易把问题看全面,透彻。

一个事物,或是一件事情,有好的一面、坏的一面,正的一面、反的一面,近的一面,远的一面,明的一面,暗的一面,都要认识清楚,看问题既要能入乎其中,又要能出乎其外,最后方能做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好比孔子在《礼记·中庸》中所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也就是,孔子讲;“舜真是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别人错的和不好的意见,或是行为隐藏起来,把别人对的和好的意见,或是行为宣扬出来,再将众人过与不及的意见或是行为,全方位加以全面权衡,取其中道,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能成为舜帝的原因吧!”

钟茂森博士主讲《四书研习报告》之《大学》中,对这句话也有另一个角度的诠释,可供参考——

你看孔老夫子在“学而篇”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悦是喜悦,法喜,为什么?烦恼断除,法喜从内心里面不断的涌出来,不亦悦乎。为什么他能够不亦悦乎?因为他学了之后还要习,习是真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学了明白道理,你真得做,真得转烦恼,用智慧、用良知,把知识也要放下,最后你就真正做到致知,明明德你就做到了。你说孔老夫子他把知识放下了,何以见得?有个证据,在《论语.子罕第九篇》,孔老夫子讲过一句话,“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论语》上的话,这话什么意思?孔老夫子把自己的境界说出来了。他说,我有知识吗?就是你问他,你有所知的东西吗?他说老实话,无知。孔老夫子难道没有知识吗?不是,他这里讲的无知,是他把知识放下,不执着知识,这是真正的致知。他转了,把第六识意识转成妙观察智,这个就是无知。无知是什么?智慧现前,有知识这是障碍智慧的。没有人问他的时候,他是处于无知的状态,心里什么事都没有,空空如也。这是佛法里讲的般若无知,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所以底下说,有鄙夫问于我,有人来问我的时候。鄙夫是代表我们凡人、一切众生,向他老人家叩问。这时候它就起作用了,无所不知,你问他,他都能给你回答。就好像一个钟一样,里头心是空的,你敲它才能响,它自己不会响,你得敲它它才响,所谓“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

圣人都是这样的,心里面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心中无有一物,这真正格物做到了极处,有一物他就有障碍,自性的智慧明德就不能够圆满的现前。而《论语》这里讲得好,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在问的时候他还是空空如也。就好像大钟,你敲它的时候,它里头也是没东西。不是说你不敲的时候它才空,敲的时候它里头就有东西了,不是。你敲它也好,不敲它也好,它里头还是空空如也,自始至终还是无有一物。六祖惠能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什么都没有,都是空,自性就是这个样子,本自清净。所以你叩问它的时候,还是空的,还是处于无知,可是它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无知跟无所不知是一不是二。我们细细去体会那个钟响的样子,你敲它,大敲一下,它响的声音就大,小敲一下,声音就小。那个声音的大小是它自己主动出来的吗?不是。我们众生有所感,它就有所应,它所应的,就是回答一切众生的话,怎么回答?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两端是鄙夫有的,这两端是讲什么?他有分别、有执着,就有两端,有二。譬如说他有善和恶的分别,有是与非的分别,有正与邪的分别,他有这两端,他不能圆融,他很多问题来问夫子。夫子是什么?随顺他的分别执着来回答他,这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而回答他,目的是竭,竭是什么?去除干净,把他的两端,分别执着去除干净。为什么?因为他失了本心,有妄想分别执着,也就是他不能够致知、诚意、正心,把他的分别执着给他去掉,也让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其明德而已。所以能够亲民,亲民就是让民众、让众生也能够明其明德,自度度他,止于至善。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实则没有知识。曾有一个乡下人向我提问,我对他谈的问题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多个角度去对问题进行剥茧抽丝,由一返十式的细致分析,放空过往,以一个如初学者的姿态,去面对问题,这样问题就容易看得清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0年09月10日
后一篇:山的那一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