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心

(2020-08-13 17:38:53)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我被教坏了
 
  昨晚给孩子们上的诗是《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他们初读后又一次觉得这是一首诗很容易就能记住的诗,因为每一段只改变了两个字,其他的都一样。到教他们唱时,他们也觉得这词曲配合得很天衣无缝,深有那种“一唱三叹,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觉。

  重章叠句,或是叫重章复唱,这种艺术手法在《诗经》中很常见,之前也跟他们讲过。据不完全统计,叠咏体在《诗经》的305篇中,至少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

   跟孩子们讲诗词时,一开始我从不跟他们讲这些文学概念,只是尽全力让他们自己先独自去体会这种文学体裁的美,到他们先观察,独立思考,深入感知到了这个艺术手法的一些外在表现,比如有“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咏唱,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又有重复”等特点,并且启发他们能道出诸如“让人印象深刻,很有气氛,感情流露得很充分,尽性;主体的东西一眼就能看出来;又像音乐一样,很有节奏感;带有一种朴素美,没有繁杂的修饰,兴味悠长深远”等真实感受后,我才顺势不作重点的稍稍跟他们提了一下这背后的文理。

   
   总之,文学之美本身就是个感性的东西,很多时候甚至都不需要说出来,心领神会到了即是最好,因为有些东西一说就破,——不说则已,一说就变了味儿。但让人感到可悲的是,如今这个舍本逐末的教育体制则全是功利性地在弄一些无味的东西,毫无诚意,让学生学个东西使心,役心得很。还没来得及切实感受到那个东西的精髓和真意,学生就被要求去学着如何做题,怎样巧记那些死知识点,——这不是教育,这是往机器人体内灌输程序。
    
   课程的最后,我以今论古,就近取譬,再一次深化他们闻一知十,融会贯通的功夫,给他们听了一遍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的流转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圣诞卡
  年轻时为你写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
  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两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泪的青春

    遥远的路程昨日的梦以及远去的笑声
  再次的见面我们又历经了多少的路程
  不再是旧日熟悉的我有着旧日狂热的梦
  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然的笑容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聪明的他们,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个歌词里面也有用到叠咏的表现手法,尽管不多,只这么一点,他们就觉得这个歌词画面感强,容易记,而且整首歌的韵律也很入耳,入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