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齐国有一个名叫田仲的人,自命清高,不愿与达官贵人为伍而隐居乡间,他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十分明智的。
宋国有个叫屈谷的人到田仲那里去见他,对他说:“我是个庄稼人,没有什么别的本事,只会干农活,特别是在种葫芦这一事上很有方法。现在,我有一个大葫芦。它不仅坚硬得像石头一般,而且皮非常厚,以至于葫芦里面几乎都没有任何空隙。这是我特意留下来的一只大葫芦,我想把它送给您。”
田仲听后,对屈谷说:“葫芦嫩的时候可以吃,老了不吃的时候,它最大的的用途就是盛放东西。现在你的这个葫芦虽然很大,然而它不仅皮厚,没有空隙,而且坚硬得不能剖开,像这样的葫芦既不能装物,也不能盛酒,我要它有什么用处呢?”
屈谷说:“先生说得对极了,我马上把它扔掉。不过先生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您虽然不仰仗别人而活,但是您隐居在此,也占据了空气阳光雨露,受天地润泽厚恩,空有满脑子的学问和浑身的本领,却对天下苍生没有一点造福处,您这样活着,跟我刚才所讲的那个葫芦有什么两样吗?”田仲听后,惭愧得无语以对。
如果一个人不将自己的智慧奉献,回馈给社会,仅仅只是在那山林独乐,就算他有高洁的名声,也只不过是个小隐士罢了,生命不值得。
首先,孔子的学问是入世的,是具有现实人文关怀精神的。
其次,孔子学说很重要的一点即是知行合一。
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用了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小孩子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等等。例子很简单也很有说服力。
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在这里应该是动词,学习理论知识。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
他的“行知”认识论对于我们的现实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些学生已经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以更直接的方式参与学习。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学生不再是听老师在那枯燥乏味的讲,而是自己亲自做试验得出结论。我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上课不再是填鸭式的,不再是按照“讲授——接受——讲授——接受”的模式上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主人,他们已经从被动的听课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因为“行不是知之成”,而是“知之始”。我们教师上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创设情景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展示空间。
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参与”,“动手”和“研究”。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让自己从“教书匠”变成“研究型教师”,“实践型教师”。
再讲一个例子——
李时珍,明朝人,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李时珍家世代行医,他的父亲医术很高,给病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就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再当医生:因为那时候行医是让人看不起的职业。李时珍可不这样想,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像父亲那样为病人治病。
李时珍22岁开始给人看病,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很多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于是下定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
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
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盛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
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他回到老家,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每一种都有图,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早已经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福泽四方。
李时珍这样的人,便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中庸》中说:“自明诚,谓之教。”从明白道理到澄明内心,便是教。孔子教学,不仅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等书本上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他也非常强调社会实践。周游列国的弘道过程,便是他和弟子们知行合一的体现。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诚意,修身,立德,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的。正如《菜根潭》中所言: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
孔子教育学生,有四个方面的要点,分别是:文化知识、履行所学之道的行动、忠诚、守信。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