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一个人来成都时,从火车东站叫个车寻到幸福梅林来,硬就坐了接近半个小时。前些日子,一个小朋友来我这儿上诗词课也是从那个位置出发,我心里自然佩服得很,既佩服这孩子的学诗热情,也佩服他妈妈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全力呵护和尊重。
从第一次把诗词当真正的课来上时,我就没有用当年在学校上诗词时老师们的那套教法。我想到的,不只是诗词,包括所有的国学课,我最专注的方向一直都是自己首先要足信,很享受,会发自内心的喜欢,能自然忘我在其中,乐在讲台上,然后再去把自己对国学,诗词的这份真爱耳濡墨染,潜移默化给孩子们。
大抵是学校老师们的那些教法太过役心,以此我对自己在学校的那些日子很少有好的回忆,尽管曾经成绩上独领风骚过,但那种奋斗过程很多时候是压抑的。我早就想好了,以后假如我的孩子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去学校,我就自己顺带着教好了,何必让他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那功利而腐朽的教育体制下。
简单拿一首诗来说,学校老师在上课做教案时就圈了重点,哪些考试会经常考,就按照考点来重点教,以至于孩子都还没来得及感受到诗词之美,之意境,就要去应付那些死知识点,去对诗词进行所谓的理性分析,一个原本需要用感性去体悟的美到极致的事物就这样被人力强行通过所谓的“科学”方式进行逐条肢解,毫无意义的诠释,弄到最后,学生除了能记住几个死知识点,会填鸭做题外,剩下的收获就是一场空,真是荒诞得很。
再说远一些,不诚无物,没有诚意,真正的艺术就不存在,任你怎样使心研究,到最后都不过是一场虚无罢了。
如果参透《论语》,读彻《红楼梦》,就会蓦然发现无论是创作者本人,还是艺术本身,都是自有至乐的。学习本是一件乐而忘我的事,道理也是“德润身”的,活着更也本该是一个独立无忧的过程,可为什么现实中偏偏存在着这么多沉睡着的人,他们不愿意醒来,宁可忙碌一生,悲凉一生?——这才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每个父母,每位老师最该,也是最值得去深入反思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