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是会选择那滚烫的青春,喜怒哀乐由衷发

(2020-07-12 13:46:43)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天真作少年

    我有时候在想,人自我修养到一定程度,是不是会什么“喜怒哀乐”也没有?还会思考,人有喜怒哀乐就是情绪泛滥,没有深刻成长的表现吗?喜怒哀乐是不是一种多余的东西,或者说只是一种“小我”的境界?......

     如此想多了之后,偶尔会心生迷茫,心里想到,要真正达到那种七情皆无的境地,好像有些遥不可及。于是在这条直至顶端的路暂时走不通时,我学会了变通,学会去走一条新的路,——这条新的路便是去主动认识喜怒哀乐,接受喜怒哀乐,在不伪的喜怒哀乐中不使心,达到自我圆融,感受美。

     性者,天之就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人在没有受到多少外物侵扰,没有产生喜怒哀乐这些情感的时候,心如止水,不偏不倚,不滞著,清静为主,是一种生命初时平和自然的“中”的状态。古代那些遁入山中的小隐士们从选择环境上入手,就能比较容易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如果想做大隐,在纷杂的红尘中依然能守住这种心境,那除了根基要厚实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须下大量硬功夫不可,这是直证上道的修为。
    
    
  然而,倘若根基一开始不够深,无法直抵上道,那我们还可以从中道,或者说中庸之道修起。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在面对世事万物,五光十色的人时,那些外在的一切在心理上总会产生反映,心中有反应后,也是完全可以真实自然地在表情、行动、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并且表现出来的状态恰到好处,心舒体适,既不过分,也无不足,这样就达到了“和”的境界。

  假如心如明镜,外物在心里反映出来的各种东西丝毫不伪,至诚至明,全体晶莹透彻,纤尘无染,不着丝毫色,利,名等项,没有任何私欲和自私自利的因素参杂于其中,随物见形,无内外之分,没有将迎意必的刻意,那由此自然引发的喜怒哀乐也应是有一种有感染力的,是自带一种大美的。正如庄子所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程子曰:“圣人情顺万物而无情。”圣人的感情顺应万事万物自然感发,不会刻意动情,不会事先起意,不会心有所好乐,有所忿懥,有所恐惧。喜怒哀乐是动,但都是顺着心之天良应照无藏,自然而动,非妄动也。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言:“理无动者也。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即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也。不睹不闻,无思无为,非槁木死灰之谓也。睹闻思为一于理,而未尝有所睹闻思为,即是动而未尝动也。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源者也。”
   
   为天下之至诚,方能立起天下之大本。《中庸》中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只要是不带任何目的,不存任何私心的喜怒哀乐,都能如诗如画,自有美妙,否则的话,没有诚意,就没有存在。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论诗词时有道——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

  由此看来,人的喜怒哀乐只要发之真(真的度不一样,呈现出的美也有所不同),皆有其美,只不过美也存在大小境界上的不同罢了,——有我之美为小美,正如“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以我观物,物皆带我之成见,我之主观,境界相对来说不够廓大;无我之美为大美,正如“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大美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之境,越真,越诚,或是说真诚度越高,越纯粹,就越接近无我,自然也就越能生出大美。

   青春正当年,由衷喜怒哀乐,从真敢爱敢恨,出入自在,无惧独行,以此方能不负天地不负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