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世称石头和尚,91岁时无疾而终,谥号天际大师。他认为养生须以养德为先,德高寿自高,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
他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菠萝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浊,利己损人,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与希迁同时代的孙思邈也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延寿”。
然而,有关养生重养德的说法,却并不始于希迁。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思想家都把修炼德行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认为修德是“养生之根”。
老子提出“少私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大学》中有“德润身”,《中庸》里说“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讲“仁者寿”,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黄帝内经》里面说“斯言善矣,心安不惧,德全不危”,汉代董仲舒也说:“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元代曾世荣的《修德诗》中道:“正心德是本,修身善为先。德显济世心,跳于方书间。百姓感其恩,忘死救圣贤。正心修身论,从此万古传。施善则神安,神安则寿延,行恶则心恐,心恐则损寿。”
直到清代,养生家石在基也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性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他还提出常存正常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等,作为养德要诀。
在当今,“德高寿自长”的理论也已经得到实践证明。资料显示,巴西医学家马丁斯曾经过数十年对部分长寿老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凡长寿者,其90%左右的人在当地都称得上是德高望重之辈。
仁者有山一样厚德载物的修养。山,大定不移,泰然自若,象征着义理永恒,所以,道德仁厚的人安于本心、宽容仁慈、不易冲动,就像山一样内守不妄,亘古清静,以不变应万变。仁者内心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故而可以长寿。
而水呢,老子说,“上善若水”,庄子讲“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水,婉转流动,随物赋形,利万物而不争。有大智慧的人都如水一般,不滞著,思想开化,反应敏捷,通情达理。他们的盛德也如水一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水是“苟日新,日日新”的典型,智者乐水,说的就是这个理。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明智的人知变通,仁德的人自清静。明智的人喜乐,仁德之人长寿。
”
这句话假如换一种句读方式,则又可以读作“智者乐,水”,意思是讲,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随变任化、悠然、淡泊。“仁者乐,山”,意思是说,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含光、正定、安宁。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