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建武二年,冯异定封阳夏侯。这时关中遍地饥荒,原来盘踞汉中地区(今陕南)的延岑出兵侵扰长安以西各地,各郡县豪强地主纷纷拥兵自守,赤眉军因给养困难,将士多欲东归。
刘秀因邓禹经营关中日久无功,乃以冯异代邓禹率兵入关,主持关陇地区军事。刘秀亲自送冯异到河南,赐以七尺宝剑,告诫他说:“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愿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冯异受命西行,布施威信,一路投顺者无数。
赤眉军自长安东归,与冯异所部相遇于华阴。两军相持六十余日,冯异收降五千余人。建武三年春,刘秀派使者任命冯异为征西大将军。
这时,大司徒邓禹与车骑将军邓弘引兵东归,也到达华阴,并要求与冯异合兵进攻赤眉军。邓弘领兵攻赤眉,被赤眉军击溃,冯异不得已只好同邓禹一起率兵前往救援,赤眉军后退。冯异劝邓禹暂且收兵,邓禹贪功追击,被赤眉军挥戈反击,打得大败,士卒死伤逃散,溃不成军,邓禹逃奔宜阳。冯异与麾下数人弃马步行,走上回溪阪(今河南渑池县南),收集溃卒并纠集附近地主武装数万人,整军复战,先以精兵伏道旁,令其身着赤眉军服装,假扮赤眉军,然后纵兵会战,俟sì赤眉军疲劳时,伏兵尽起。赤眉军不辨真假,惊惶失措,大败于崤底,余众十余万东奔宜阳,陷入重围之中,被迫投降。于是,刘秀赐书褒奖冯异,令其入关平定关中。
于关中平定赤眉军后,到洛阳朝见时,刘秀指着冯异,对满朝大臣们说:“他为我劈开多刺丛生的荆棘,平定了关中。
”披荆棘”本是刘秀用来夸奖冯异征战之功的话,后来由此衍生出了一个成语,——“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或克服创业过程中的艰难。
跟随刘秀的开国的将领们,征战间隙,常常聚在一起聊天,话题无非是自述战功,胡吹乱侃。每当众将争功论能之时,冯异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躲到大树下面。于是,士兵们便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雅号。后也用它代指不居功自傲的将领。
一个有功之人,能做到不居功自傲,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修养。
据《左传》记载,鲁哀公十一年,齐国跟鲁国打了一仗,结果鲁国大败,这次鲁国兵败收兵的时候,孟之反担当的是继续抵抗敌军,保护军队撤退的重任,古代叫这种工作为“殿后”,能胜任这种工作的人都是勇敢的人。以此,孟之反受到国人的称赞,但是他从不邀功。
回到国内,他是用鞭子抽打自己的马进入国门的。然后很谦虚的告诉国人说:“这不是我自己勇敢,要在后面殿后,是因为我的马不肯回去,我的马要继续跟敌人作战,我才走在后面。”他当众策其马,言外之意是,你们看,不是我自己要进入国门的,我是不得已的,是我的这个马把我带进来的,我自己其实并没什么功劳,都是我的马让我这么做的。他身上这种不伐善、不夸功的精神,为人谦逊低调的品格,孔子也是非常的赞赏。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这是一种大胸襟。老子也早讲过:“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韩非子·人主》中说:“明主者,推功而爵禄,称能而官事。”晋·葛洪《抱朴子·行品》里讲:“每居卑而推功,虽处泰而滋恭者,谦人也。”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中论徐勣jì时也道:“徐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战争败退的时候,他走在最后,掩护全军撤退。快进城门时,他用鞭子抽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殿后,是我的马不肯往回跑。’”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