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020-06-14 13:38:11)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舜生在平阳西南数百里一个小小村落的农家中,他的体形有非常奇异的地方,他一只眼内有两个瞳子,他脑球突出,眉骨隆起,头大而圆,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取名叫舜,舜是一种花卉,他的号叫华,排行老二,就叫仲华(与“中华”谐音)。可惜不久他母亲去世,他后母性情悍戾,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后,他就更没有好日子过了。舜在家中常只能看着后母所生的三个儿女喝饱吃足,自己只能经常独自枵腹而寝。然而不管后母如何待他,他总是恭敬相迎、谦谦如也。

   有一年冬天,气候大寒,舜身上还只穿两件单衣,瑟缩不堪,邻里秦老汉实在看不过去,出面干涉,并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读书,但舜的后母却坚持要舜放牛,好在教书先生善良,在秦老汉的帮助下,舜得以一边放牛一边学习。他从先生那里知道:一个人虽有聪明睿智之质,经天纬地之才,仁圣忠和之德,但“学问”终究是不可少的。要求学问,必须要读书,识字。

   他也从书中,渐渐悟出了很多道理,比如为人要诚实,做事要有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等。

   这年过了残冬,舜已经十六岁了,生得高大,俨如成人,从此开始艰辛的耕作,后母规定他一天到晚都必须劳作,连中餐也不准回去吃。有人说他苦,他答道:“农家以节俭为本,一日两餐足矣,何必三餐?”他渐渐得到当地人的敬重和称誉。舜后来无缘无故被三次逐出家门,这其中日子虽然清苦,但同时他却也在暗自加紧学习,包括师事八岁的儿童蒲衣子。

    舜的道德修养越来越高,犹如北辰一样,受到众星拱之。他经常去耕作的历山,那地方人越聚越多,已由一个荒僻之地,渐渐变成了个大都会,但他却仍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偶尔田间劳作时,他以鸟为伴,信口而歌:“陟彼历山兮进嵬,有鸟翔兮高飞。瞻彼鸠兮徘徊,河水洋洋兮青泠。深谷鸟鸣兮莺莺,设罥张罝兮思我父母力耕。日与月兮往如驰,父母远兮吾当安归?”歌罢,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这年舜已经三十岁了。

   也就在这时尧帝已深知舜的为人,终于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出嫁前尧帝嘱咐两个女儿:“大凡为妻为妇之道,总以‘柔顺’二字为最重要。男子气性,刚强的多;女子气性,假使也刚起来,那就不好,夫妇之间不可能事事皆如意,遇到这种情况,双方都要互相体谅,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将心比心的思考问题。”完婚之后,舜带着两个妻子回见父母,却不料竟遭到父母的拒绝,而他那后母生的弟弟象见到两位嫂子的绝色姿容,竟起了不轨的心思。娥皇女英嫁给舜之后,过起了艰苦的生活。

   想念着两位嫂子的美貌,弟弟象常乘舜不在家的时候找嫂子闲谈,娥皇女英是聪明人,只有躲避,但不敢得罪他,怕他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越是如此,象便越是有坏心,竟觉得只有杀死舜,才可将嫂子抢到手。
    
   象通过母亲叫舜去修房子,去疏通井,然后放火烧屋,用泥土封井,妄图把舜烧死,或是把舜封在井中闷死,可每次到最后,都是娥皇女英通力合作把舜救了出来,舜却也从不记前嫌,原谅了弟弟。

   在得知这一系列的事情过后,尧对舜更加欣赏,最后终于把舜召到京城,开始委舜重任。舜也大举推荐人才,“宾于四门,纳于大麓,烈火风雷不迷,虎狼腹蛇不害”。于是尧在离世时,即禅让帝位给舜,舜即位后,定都于蒲阪。

  这个故事说明,不好的家庭中,也能有好的孩子,就像“犁牛之子,骍且角”一样。人世间总存在很多天命中不可控的东西。又如,有很多好人,英才也有早逝的,他们德艺双修,但仍可能会遭遇到某种不可控的天命因素,导致过早的离开人世,比如唐代大诗人李贺。

  李贺,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然而,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即英年早逝。

  还有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也是如此。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xí》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6岁。
 
   汉代初年的贾谊同样值得怜悯,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fú鸟赋》最为著名。

   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zhé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不久也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

   历史上,尧有不孝不贤的儿子丹朱,舜有不孝不贤的儿子商均,孔子晚年丧子,弟子颜渊亦早死,包括刚才以上所列出的种种人物事例,这些不如人愿的非正常现象,都属于不可控的天命范围。

  颜渊死的时候,孔子慨叹“天丧予,天丧予”,是天要灭我吗?这种极度的悲伤,说明孔子把传承中华文明,仁道的发扬光大看得极重,而对自己的亲人反而没有看得那么重,这是源于孔子立志立人,觉人,心怀天下苍生,真正想造福于天下万世,他所弘扬的这个中华文明,这个仁道有继承人才是他的第一大愿,而不是自己有骨肉,有香火,有后代他就很满足,他就高兴。

   在遭遇这种不可控的天命因素时,君子和小人面对的方式也不一样。

  圣人知天命,也能做到尽人事,而小人不是怨天尤人就是行险以侥幸。《礼记·中庸》中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这里面的居易,即是说随便任化,安之若素,无论面对什么,他都能透彻真相,修身为本,平心静气,泰然自若的去正视,去接受,去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而不会生出任何抱怨,侥幸和妄想来。

  孔子的得意门生冉伯牛快要死的时候,孔子甚是悲痛。冉伯牛是个非常好的人,却得了恶病,孔子也只能将其说成是不可控的天命因素,他对冉伯牛的不幸,很是担忧、焦虑,然而又无可奈何。
  
  冉伯牛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有很高的威望。《史记》载:“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孔子对冉子十分器重,其任鲁国司寇时,冉子曾为中都宰。

   冉伯牛得了不治之症,孔子亲自去他的家,前去探望。伯牛染上这个恶疾,可能会有传染性,或是其他不方便见的因素,以此伯牛的家人不愿意让孔子进病人的屋里去看望病人,孔子不得已下,才只好隔着墙壁,从窗口伸进手去握着伯牛的手,哀叹不止,悲痛万分。

  冉伯牛病了,孔子亲自去探望他,从窗户外握着他的手,悲叹道:“没有办法,这大概就是不可控的天命因素造成的吧!这样好的人竟得这样的病!这样好的人竟得这样的病!”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