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
,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皇帝十分高兴。但是小国的使臣却出了一道难题,问:“这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思来想去,试了许多办法,还请来工匠仔细检查,称重量,看做工,没有发现有任何区别。怎么办?皇帝十分苦恼,使节还在宫中等着要答案。泱泱大国,如果连这种小事都无法正确解答,实在有失上邦之仪。最后,还是一位老大臣想到了鉴别方法。
这一天,皇帝将使节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分别从金人的耳中插入:第一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后,很快就从第一个金人的另一耳朵中滑出来了;插入第二个金人的那根稻草从第二个金人嘴巴里直接掉出来了;而第三个金人,稻草插进去后直接掉进了其肚子中,没有任何动静。老臣当即说道:“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节听后,点头称是。
这就是沉默是金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做人,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同时,也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谨言慎行,不要随便发表议论,更不要信口雌黄。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与话多的人,都不可能是笑到最后的人。一个人,只有多闻慎言,多见阙殆,凡事心中有数,少说话,多做事,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之前,我们学过“巧言令色,鲜矣仁”,真正有仁德的人都是不喜欢用语言这个工具的,孔子曾说,“刚、毅、木、讷,近乎仁”,其中,这里面的“木”和“讷”,都是在讲少说话,伶牙利齿和逞口舌之利都不是君子所为。不要以为狡辩能让人真正服你,那是不可能的,想以狡辩服人,那是在用力使别人屈服于你,《孟子·公孙丑上》中早就很鲜明的指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修养好,但不善于辩论。”孔子听后,道:“何必要善于辩论呢?靠伶牙俐齿和别人争辩,常常会被人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想做到仁,如果他真想做到仁的话,谨言慎行,修身为本就好了,何必非要能言善辩呢?”
侫,这个字,在篆文中有一个“人”和一个代表“乱性私通”的“姦”组合而成,本义表示不注重自己的私德,不专情的人,引申为“善用花言巧语,谄媚行骗”。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
,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