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020-05-03 06:13:47)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青春逍遥游公众号我从书中来公众号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有一个农夫,养了一头牛和一只鹦鹉。这是农夫最值钱的两样家产了。老牛每天都要去地里干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鹦鹉什么也不用做,只要在每天农夫回来的时候,说一些好听的话哄农夫开心就好了。
有一天,老牛从田里干活归来,刚一进院,便斜躺在地上,累得站不起来了。
鹦鹉见它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便十分感慨地说:“老牛,老牛,你那样吃苦受累,可主人说你什么呢,说你干活慢,有牛脾气,你呀,可真是出力不讨好!你再瞧瞧我,不用干活,还让主人伺cì候着,主人还经常表扬我,说我善说话,会学舌,太可爱了,你说我是不是比你聪明多了?”
老牛说:“我知道自己木讷,但我相信主人不傻,靠说漂亮话只能得宠一时,不能永远得宠。”
鹦鹉不以为然地想:“它肯定是嫉妒我呢。”
一天夜里,农夫家里来了一伙强盗,抓住了农夫,他们逼迫农夫交出他家最值钱的一样东西,否则就要杀死农夫。鹦鹉看在眼里,心想:“农夫平时对老牛都没怎么亲近,他肯定会把老牛交给强盗的。”
可没想到,结果大大出乎它的意料,农夫将鹦鹉交给了强盗。
鹦鹉不服气,就问农夫:“你为什么不把牛交给强盗?”农夫说:“没有牛就不能耕田,我就得挨饿,甚至被饿死,而没有你,我只不过少听一些漂亮话而已,无关紧要。”
这个寓言故事启示我们做人一定要多做实事,少说空话。
还有一个故事。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方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像您这样富有大智慧的人,得给我留下点什么才行。”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长文,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这篇长文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道德经》。
《道德经》中,老子也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知道万物变化无穷无常的人,都不怎么注重语言,以此说话很少,甚至不说。能描述出来的道理,算不得宇宙的真理。只有摒弃一切刻意的意识,停止向外追求,以求得内心的宁静清澈的人,才能真正了彻大道。老子认为,真正的智者从不是说教者,而是通过自我修养,言行一致,达到知行合一,内照本心的人。
能言善辩的人生命境界一般都不高,真正的高人,只会如同司马迁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话多的人,多半是在讲空话,大话,废话。真正厉害的人都在自觉勤奋的践行大道,因为他们知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口开神气散,这世上,很多话都是可说可不说的,可说可不说的话,说了也白说,就不如不说。
孔子说:“君子说话很谨慎,而行动则勤而敏捷。”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