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020-04-10 21:01:01)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宋真宗赵恒的第六个儿子,也是清代小说《三侠五义》里“狸猫换太子”中的那个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他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出了名的极仁慈的皇帝。

   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及时吐出食物来,还不忘对身旁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刚吃到沙子,这对于做饭的人来说可是死罪啊。”对待下人的过失,赵祯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和难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遭遇到的不公平的祸害。

  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及时反省自己,约束自己。谏言之臣包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包青天,屡屡犯颜直谏,甚至跟赵祯说话时其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上包拯讲话时飞过来的口水,一面还认真聆听包拯的谏言,虚心接受包拯的建议,竟丝毫没有怪罪过包拯。

 有一次,包拯反对任命仁宗宠妃张氏(即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赵祯便改命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对,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赵祯生气地说:“你们是想说张尧佐的事吗?节度使是个粗官,为什么还要争?”言官唐介不客气地回答道:“节度使,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都曾经做过,恐怕不是粗官。”赵祯最终采纳了言官的建议。他回到后宫后,对张氏说:“你只知道为你伯父要宣徽使,你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赵祯对读书人也很宽厚。嘉祐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如今宫中美女数以千计,国君终日里饮酒欢歌,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赵祯看了后,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嘉奖给他特别的功名才是。”


 赵祯尚德缓刑,遇到疑难案件,尽量从轻发落,即使对“煸动造反”的,也能区别对待,分清是真要造反,还是发牢骚。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写道“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此人应予以严惩,赵祯读了此诗后,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赵祯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他统治时期的大宋群星璀璨,像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苏洵,包拯,柳永,张先,晏殊等大家,都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居上宽以待人的话,下属感恩戴德,就更愿意加倍地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这样上下同心,其利断金,自然会把事情越办越好。

     除宽厚待人以外,孔子还讲到,在上为礼时,也要心怀敬意,否则的话,就得不到下属的尊重。还有,一个人喜怒哀乐也要发自真心,这样才能感动人。而如今电视新闻上很多官员在镜头前掉眼泪,抹眼泪,却一点都得不到老百姓的同情,是因为老百姓明眼一看,就能看出来那人是在演戏,是敷衍了事,其眼泪不是流出来的,而是挤出来的。《庄子杂篇·渔父》中,庄子就讲:“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对此,钱穆先生也说:“谓苟无其本,则无可以 观其所行之得、失。故居上不宽,则其 教令施为 不足观。为礼不敬,则其 威仪进退之节 不足观。临丧不哀,则其擗踊哭泣之数 不足观。”

  孔子一直都主张“德治”、“礼治”,而“德治”,“礼治”的前提是主政者自己需先在德和礼上下功夫,做出表率,进而产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的效果。如果自身的德性不够,自然德不配位,必有殃灾;自身行礼时不敬,自然也无法得到老百姓的敬爱。

孔子说:“居上位,不能宽厚待人,宽以待下,行礼的时候不肃敬,临遭丧事,没有真切地流露出哀戚,对于这种人,我还能再把什么来看察他呢?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