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凌子最近一段时间正在研究《黄帝内经》,今天他跟我分享了这样一段他的读书心得,我以为他这话很是说到了根本上——
湿寒是国人的标志性的特征。
人要祛湿寒,一定要注意转化欲望,要有慈悲。心中有慈悲,就是太阳。只有太阳可以最大程度的祛寒、化欲。我做得也不好,那么大家就是共勉吧。欲望是阴性的,主寒、冷血。慈悲是阳性的,主温暖、光明。
很多人不明白慈悲
到底有多么重要。之前说过,人缺少慈悲,福报就不够。
培养一颗慈悲的心,就是对自己的救赎。怎样培养慈悲呢?首先还是要明理,明生命之究竟,也就说还是要回到我们的经典上来。不学,慈悲就无法落地。喊口号是没用的,走形式是自欺欺人。
——泊凌子的这个感悟跟孙思邈的为医之法异曲同工:“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我好几次在读中医一类的书时,会不自然地对自己说,假如有机会可以再上一回大学,我可能会去选择读中医,因为中医真的是太渊博太伟大了,中医学透了的人,顺带的也会把人文学科学好的,如果人文学科都学不好,也是无法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的。孙思邈在《千金方·论大医习业第一》中就曾直言——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读了所谓的中文系不一定就能搞懂中医,可是真正读透了中医一定是会懂中文系的那点末节的。只不过,现在的中医学院太器械化,太功利化了,哪有读诸子经典,百科经典的,全是读死书,为了市场,为了论文,为了工作,为了职称,真是悲哀得很。
有时候我又回过头来想,现在的中医学院舍本逐末,全走偏了,也不一定就非常值得去读,古代的大医哪有上过什么医学院,全是靠发心弘大,慈悲体人,自胜自学成才的。
学什么都是其次,万法归宗,最终都是通过做自己的所好进而立起一个澄明的生命观。这个过程中,修身为本,真诚率性,总是时刻不离的。一个人本性修真了,心慈悲了,他内在阳光普照,自然百毒不侵,有了这个内在,他向外看人看事的眼光都变了,不再轻起分别心,不再容易恣睢,不再茫然执着,更也不会动不动就麻木不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