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析字源,轻松学《论语·八佾第三》,什么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2020-03-27 22:11:25)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青春逍遥游公众号我从书中来公众号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
庄子听了鲁君的话,不以为然道:“别说你们鲁国从事修大道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君反问庄子:“你看我们全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
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断。”说到这儿,庄子见鲁君好像对此很满意,于是接下来,庄子话语一转,又进一步道:“其实我更想讲的是,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鲁国国君听后脸色都有些变了,庄子却淡然道:“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而穿儒服的儒士一旦被抓到,一律问斩!”
鲁国国君采纳了庄子的谏言。距离命令颁布下去才不过5天的时间,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独有一逸士,穿戴儒装立于国宫门前。国君闻讯立即传旨召见。见此人仪态不俗,气质鲜明,鲁国国君便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却总是思维敏捷,对答如流,不愧是位满腹经纶的真儒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于是庄子笑道:“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j济吗?”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很有讽刺意味。启示的道理其实也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真才实学不是靠外在装扮出来的,形式永远都无法取代实质。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