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zhì(今山西省霍州市),并于公元前828年病死于该地。史称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国人起义、厉王奔彘。
厉王逃亡在彘后,这时,周朝东边的诸侯卫武公带兵赶到了镐京。于是召公虎便出面代表周厉王的旧臣请卫武公暂时代行执政,自己和另一个大臣周定公(周公旦的后代)等组成奴隶主贵族会议辅政。因为卫武公名和,他的封地在共(河南辉县),因此又称共伯和,史称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
周王朝中央政权在风雨飘摇的状态下,王位虚悬十四年,其间以共伯和为虚设傀儡,召穆公虎与周定公掌握实权。
前829年(共和十四年),周厉王死于彘国,太子静在召穆公家长大了,召穆公、周定公以及诸侯拥立太子静继位,即周宣王。到此,周王才又一次获得天下共主的地位。
这个故事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一个国家十四年没有国君,但这个国家却没有跨掉,却依然运转正常,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周朝初期由周公旦所制定的那套礼乐文明。
周公旦是孔子眼里的圣人,他制定的礼乐文明也很是受到孔子的赞赏,孔子曾多次感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夷,金文中有一个代表俘虏的“人”,和一个代表“用绳索捆绑”的“已”组成,表示捆绑俘虏,原始含义是中原人用绳索捆绑俘获的外邦人。狄,甲骨文中有一个代表猎人的“大”和一个代表“猎犬”的“犬”组成,表示带着猎犬行猎,引申为渔猎民族。古代中原人常看不起周边没有受到礼乐文明滋养地区的人,以此把他们称之为夷狄,谓之不开化,野蛮,粗鄙,缺乏教养,不重视德性,不知书达礼。华夏有礼,而夷狄以力相争,蛮蛮相拼,无礼粗野,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孟子也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自胜,立德,都是一种自我的修养和完善。中原人在礼乐教化中即能完善这种修养,外族因为没有引进礼乐,则不具备这个条件。
孔子作《春秋》,对一个国家,或是君王的评判,不是以种族为标准的,而是以礼乐文化,仁义礼智信作为衡量尺度。比如,楚国曾经自称蛮夷,但后来文化礼乐也发展起来了,到中原诸侯跟它会盟的时候,那些诸侯就不会再以蛮夷视它了;而郑国本来为受到礼乐文明滋养的诸夏民族,然而当到某个时候,一旦它的行为不合义礼,则中原人也会把它视为夷狄。
像殷商的纣王,北齐的开国君主高洋等,他们荒淫无度,泯灭人性,不能举贤,善恶不分,忽略了礼的建设,将个人的欲望高悬于一切之上,最终不得善终。只要夷狄向中华文明靠近,能行礼义,则中原人也会不吝啬的褒扬它。
我们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子民,自古即为礼仪之邦,可到了现在,究竟还有多少人真正地了解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经典传统文化呢?倘若我们只一味的捡起西方人那种优胜劣汰,唯利是图的低级动物繁衍法则,而丢掉了我们的根,那作为唯一传承至今依然生生不息,光芒璀璨的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还能延续下去吗?这个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每个国人去深入反思的问题。
孔子说:“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夷狄即使有国君,但不明礼义,还不如诸夏即便没有国君,但仍保有礼义。”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