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故事,析字源,轻松学《论语·八佾第三》,什么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020-03-19 22:01:41)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2012年,原北大教授,鲁迅研究者,钱理群先生说中国的顶尖大学都在批量生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就是讲,原本是一个个善良真诚的人,读了几年功利主义泛滥的大学后,却变成了一个个极端自私自利之人。这个论断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事实上,他说,这一现象有很多中学教师也曾向他反映过。

    钱理群先生曾讲到一个他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他说他在北大给学生上课时,有一次遇到有两位学生表现特别抢眼,踊跃跟他互动,每次课也总是提前来,坐在教室的前排,提问的时候也会积极举手,跟他笑脸以对,下课了还会主动来和他问问题、唠唠家常,说非常喜欢他的课,钱理群也说他也很喜欢这两个学生。后来,这两个学生求他帮忙写个国外留学的推荐信,钱理群先生想都没想,第一时间就帮忙写了。可写完以后,那两个学生便再也不见了踪影。

  钱理群教授这才发现:这两个学生认真表现,跟他热情不断,其实都只是为了那一纸推荐信而已。

 “他的微笑,他的说话,你没办法不信任他,但他是有目的的,一旦达到,就离开了。这很可怕。”钱理群先生最后不禁这样感慨道。

   这种类似的情形我在教学生涯中也遇到过不少,很多学生,甚至是低年级的孩子,都是满腹心机,很早就学会了为获得某种眼前的好处而去欺骗老师的同情心,这真的是一种悲哀,然而比这个更悲哀的是,很多家长居然以为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还引以为傲。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德立身,其实现方式便是礼乐,礼乐的根本就是在帮助一个人澄明他的德性,还原他天性里那纯善的部分,呵护人本身既有的那颗恻隐之心,让他对他的志向,他最初的信仰更为坚定。

 《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人和万物发出来的首先是声,而受外界影响,或是自身主动制造出来的,有节奏的发声,才能叫音,音分很多种,合和天道伦理的音,才能算是乐。

  古代的音乐都是用来移风易俗,清心正性的,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让人变得“思无邪”。当然音乐也有不好的,比如古代萎靡不振的郑国音乐,当代那些肤浅滥情的流行音乐,听这些不好的音乐,人只会更痛苦,更堕落,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建议大家多听一些古琴一类的高雅音乐的原因,因为听高雅的音乐,能提升一个人审美素养的同时,更能帮助人呵护住最真的那个他自己,明澈他的本性。

  礼的外在可以千变万化,但礼的根本不会变。作为一种传承至今的民族精神,礼的根本在于仁爱,也就是修身为本后修出的那颗天然纯诚的心,孟子叫它赤子之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出生不久还没有被世俗私欲污染的那颗婴儿般的心,这颗心孔子把它叫做仁。

 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人生而即自带的原始道德,是礼乐的根本所在。礼讲究谦让敬人,乐强调八音和谐,就像一个仁人表现出来的“温良恭俭让”一样。

  一个人一旦没有仁德真诚的本质,则无论他外在表现出怎样的谦让敬人,怎样的一团和气,怎样的博学广闻,那都是虚伪的,就像钱理群的那两个学生一样,他们为人处世尽管看起来彬彬有礼,很讨人喜欢,但因为起心不纯,总带着某种目的,迟早会露出狐狸的尾巴来的,永远都得不到别人真正的尊重。


 孔子说:“假如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作为一个人,却没有仁爱之心,遵守仪礼又如何?没有仁爱之心,知道调和音乐又如何?”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