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器。”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他可以用手指把啤酒瓶盖按开,并曾在飞机场打趴了8个伏击自己的日本武师。他仅在六十秒之内,击败了漂洋过海前来向它挑衅的美国空手道冠军木村。他能在1秒内打出9拳。也曾一秒内踢出6脚,其招牌动作“垫步侧踢”曾把一个穿护甲的大壮汉踢飞20米,跌入游泳池中。由于他的动作非常快,所以拍电影时,摄影师只好放慢胶片的速度。
他曾在一代武术宗师叶问门下学过咏春拳,他是一位武术实战家、武术哲学家、全球范围内最具有影响力的功夫电影明星、世界武道改革先驱者,综合格斗之父,他也是截拳道功夫的开创者,截拳道武道哲学的创立人,因为他,英语单词里有一个专门用来表示功夫的单词kungfu。
没错,他就是李小龙。
别人问李小龙:“你的功夫为什么这么厉害?有什么奥秘没有?”他用一段很有老庄思想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个好的武术家就像水一样。为什么?因为水是无形的。因此,你抓不住它,也无法用拳头击伤它,所以像水一样柔软灵活吧。清空你的思想。无形无式,如水一般。将水倒入杯中,它变成杯的形状。将水倒入瓶中,它变成瓶的形状。将水倒入茶壶中,它变成茶壶的形状。水可静静流淌,亦可猛烈冲击。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李小龙总结过,水至少具有五种特性:
一,水可以放入碗中成为碗的形状,放入杯中成为杯之形。它是如此地具有柔顺性、适应性、协作性,而不会一味蛮力对抗。
二,水很有韧性,以及得势后能产生强大的爆发力,它的力量足以轻易推动巨石。因此一个镇静如水的人,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内在力量,对付一位嚣张自负的挑战者。
三,水,当它静止时是如此的澄清,而一旦它汹涌、咆哮时,它又变得那样的浑浊而具毁灭性。当我们心灵宁静时,我们的思想是最清朗的,并且能够极好的自我控制。
四,水,能够无视重压而前行。它流过篱笆、流过暗渠而毫无褪色。它永不分离,也永不拉帮结派,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平等互助,润物无声,利万物而不争的,可以在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上流动。
五,如果你与水协作,那么水就是你的朋友,如果你反击它,那么它就会变成你的敌人。一个充满恐惧、惊慌不安的人如果落入水中,极有可能会沉没;而一个平静的人在水中则可能因水的托力而上浮,正如现实中,如果人们彼此力争、敌视,那么他们将会旋入无底地冲突、猜疑和憎恨的深渊之中。只有那些品格高尚,诚实守信,常怀恻隐之心的人们,才能够彼此更适应,而更加和平地相处。
这最后一点,正说明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中国人讲天人合一,西方人则是深信人、神和自然是分开的,是对立的。显然,中华经典文化才是拯救人类未来的最大希望所在。四海之内皆兄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万物同根,仁及万物,这些光明哲学都是中国人骨子里就有的东西。
李小龙热爱中华经典文化,从《道德经》中获得过不少功夫方面的启发,比如关于水的那段论述,《道德经》早有相关的原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再如《孙子兵法·虚实篇》中,也有关于水哲学的话: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为什么说到水?就是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人做不了水一样灵动的人,反而大多都被教育成了器械化的专家,就像个器皿一样,只能具有某一方面的智慧,而无法立起一种融会贯通,和合天人的思想。
当我们中国的大学正在盲目追求像西方大学那样建立起各种细分专业时,西方人却已悄然捡起了古老东方的融合思维,像斯坦福,哈佛等大学他们很早就开始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一个学生不能只在一个领域拔尖,而要在多个行业出类拔萃,轻松即可把古今中外,千门百科全面融会贯通起来才是最好。即使是宿舍,他们也是各个不同学院的学生混住在一起,而不是中国大学那样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的学生得住一块儿。
器,金文中的字形像经脉血管连接着两侧众多内脏。造字本义为:由纵横交错的经脉血管相连接的众多内脏组织。引申义为“容具,器具,器皿”等。《易·系辞传》曰:“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意思就是把有形的东西抽象上升为规律就是道,把有形的东西具体下用作某种功能就是器。“器”是具体的,有小用的,道则是一个人的精神信仰,具有看不见的无形的大用。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何以强调“万卷”,“万里”?其实,这是告诉我们要博学广知,书不能只读一类,要广泛的读各类书;知识,不能只学某一方面的知识,要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本事,也不能只有某一方面的本事,最好十八般武艺都去学一学,否则的话,别人问你“一”,你就不知道“二”,俨然成了一个像器皿一样的工具,对此,孔子极其反对。时时感觉自己有无边无际的兴趣,处处对天地万物永葆好奇,这才是一个生命最洒脱的样子,孔子的学生就是这样,他们必须六艺都要学,礼乐射御书数,样样要精通,绝不能只会其中一样,以此他在《论语》中就经常提到“博学”这一核心观念。唯有博学多识,一个人才能闻一知十,见微知著,才能化人文,通天地,才能立起自由的思想,健全的人格。
孔子说:“君子绝不能像个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思维上更不能程序化,器械化。”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君子不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