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周朝刚开始建立时,为了防范诸侯们日后造反,制定了这样一个规定,勒令贵族诸侯的城墙最高不得超过18尺。但是,公元前六世纪末,鲁国中的三位国相“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掌控鲁国大权后,根本就不理这条规定。孔子当时任鲁国的大司寇,对这一幕很看不过去,所以联手国君鲁定公开始了“隳三都”行动,也就是推掉三桓家里多出18尺的部分,但推去两位国相的城墙后,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他们毁郈城城垣后,费邑宰
公山不狃与叔孙辄率费人叛乱,攻入鲁国都城曲阜,吓得鲁定公躲入季孙武的宫室,登上武子之台。孔子命大夫申句须、乐颀率师讨伐,在姑蔑(今泗水县东)打败了公山不狃。于是,季桓子(季孙斯),仲孙何忌率师摧毁了费城城垣。在拆毁孟孙氏的郕城时,受到郕邑宰
公敛处父的抵制。十二月,鲁定公亲自率师包围郕城,也没有攻下。堕郕之举,半途而废,三桓也开始转变主意,反对堕三都。堕三都不成,不久之后,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旅。
这个故事里面的鲁国三大势力之一的孟孙氏就是指孟懿子这个家族。《左传》昭公七年里说,孟僖子将死,遗嘱孟懿子向孔子学礼。古代的礼仪有一定的差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不相同。鲁国的三桓是大夫,不但有时用鲁公(诸侯)之礼,甚至有时用天子之礼。这种行为当时叫作“僭”,是孔子最痛心的,孔子这一则里面的几句话就是有针对性的说给孟懿子家族听的。懿子的父亲僖子贤而好礼,懿子殆不能谨守其父之教。孔子表面教以无违,实在是告诫他不要违背礼,是希望他体恤父命,不违父志。
对父母尽孝是有很多礼节的,放在古代,比如“冬则温
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等等,放在当下,我们虽没有古代那么复杂,形式变了,但那份对父母的恭敬没有变,该有的仪式感我们还是不能缺失。
举个例子,现代许多年轻人结婚都不举行婚礼,要搞什么旅游结婚,生活创新固然没有问题,但他们这样做有时候就属于太自私了。举不举行结婚典礼或许对年轻人来说无所谓,只要彼此感情好,程序都不是问题。但对于处在时代转折期中的父母们来说,他们还是急需要这个仪式感的,他们表面不讲,但心里还是希望自己被儿女们重视,被新人当着亲朋好友的面,在天地国亲师位前,在列宗列祖前,给他们行个礼,敬一杯茶,叫他们一声爸妈,他们心理上肯定要好受一些,也觉得面上有光。退一万步来说,儿女实在说服不了自己,非常想旅游结婚,那至少也要在家办一个简单的婚礼,两头兼顾一下,这样难道很难吗?如果一个孩子能很细心的照顾到父母的感受,以一种让父母感到心适的方式去处理家庭内的各种事情,这样的孩子也算是没有丢掉天良,算是尽了孝的。
孔子说孝是仁的根本,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这是天之经地之义的事。时代发展到如今,当然有很多礼节简化了,但这并不预示着传统会被彻底抛弃,而是在新的时代下,我们孝敬父母的礼节也在不断更新中,更新中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父母那份如初敬爱的心。
古代,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是孝的一种测试,这是为了提醒人们孝是一件很庄严,很郑重,不得亵渎的事。今天,其实也一样。比如我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跟父母离得远了,但常联系,常在电话中问候父母,又或是父母的生日,特别的节日,我们也会送去我们的关心,祝福,过年回家团圆,给父母压岁钱等等,这些东西没有公约,也没有具体的规定,但只要我们的良知未泯,我们就会去做,这便是我们心中的尺度,也相当于古时候的礼,所以孔子说那时候的人行孝如果依据礼来,只是分内的事罢了。
孔子教书跟我们现在的老师也很不一样,他是小班制教学,甚至多是一对一的,他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和而不同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补短,获得最佳发展,真正的是因材施教。我们现在的老师多是用一个答案应付一群学生,而孔子则是用多种方法教一个学生,比如今天我们学的“问孝”,这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来问孔子,孔子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后面的两则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違,这个字在金文中有一个表示“行进”的“辵”chuò和一个表示“卫城”的“韦”组成,造字本义是:禁止入关,劝告远离,后引申为“反对,背叛,不遵从”。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一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樊迟说:“不要违背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