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中论君王治国时有这样一句话:“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
”我读后,忽然发现,一个家长齐一个家的功夫也在此。
古代,一个家庭本质上多是只有一个一家之主,另外的人都是在配合这个一家之主,如果这个一家之主能得到全家人的尊重和敬爱,那就说明这个人能“齐家”,能齐家,就是说他能让每个不同习惯,不同思想,不同性子的家庭成员都能从容做真他自己,无论愚智工拙,都能在这个家庭中充分自由地挥发他自身最大的价值。这一家人本个个不同,但给外人的感觉却是同心同德的,根源一处,花开各枝,正所谓齐万不同而如出乎一穴,不离真而各自洒落。
齐家之人如果能做到这般,那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很好的一家之主了。
如今,一个家里多男女同权,也就是说存在着两个家长。两个家长齐家的大道跟一个家长其实本质上也没有什么区别,只要俩人能尊重彼此的不同,那家庭每一个成员的不同自然也能得到充分尊重,——但假如俩家长彼此都不能认同或是达到“和而不同”,那家庭内的其他成员可就无法享受太平日子了。
一山不容二虎,那是因为两个都想称王,假如二者能少一些自我,多一些因时随变,懂得阴阳和合,彼消此长,此消彼长,从内心底里尊重对方,善于发现,欣赏对方的优点的同时,也能接受对方的不完美处,给他足够的成长空间。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承认对方身上一定有自己不及的地方,然后互相学习,相互补充,互相激发,互相成全,相互呵护对方的独特性,——这独特性可能不是缺点,也不是优点,但它总是存在着,你得正视,并从心底里去接纳,并尊重它。在“不断完善自己”这条道上,两人是一心的,唯有如此,两人才能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一种向好的和合聚变,这个家庭才能有一个“家和万事兴”的大好走向。
《列子·说符第八》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楚庄王问詹何说:“治理国家应该怎样?”詹何回答说:“我知道修养身心,不知道治理国家。”楚庄王说:“我能成为祀奉宗庙社稷的人,希望学到怎样持盈保泰。”詹何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身心修养好了而国家反而混乱的事,又没有听说过不修身而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事。所以根本在于自身,不敢用末节来答复。”楚王说:“说得好。”(原文: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
这话是说到了根本上,治国这样,齐家又何尝不是如此?《礼记·大学》里面早说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人人但妨自己修身功夫下得坚实,自己率先正了,那家齐,国治,天下平就是很自然的事。假如自己不先反求诸己,自己都不正,还千方百计地想着通过什么法子来齐家,治国,那无不是舍本逐末的妄谈,永远都解决不了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