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今天,我们先给大家讲一则这里面的相关故事。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改法,但他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直到有一天,秦孝公召开朝会,召集大臣们一道来商议此事。秦孝公说了他自己的想法后,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第一时间站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也就是说,不能带来百倍的好处,就不改变现有的制度。不能十倍的提高工作效率,就不更换生产工具,他们以此坚称,“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即,他们以为效法古代不会有过错,遵循古时礼法也不会有害处。
商鞅听后,则气势凛然,针锋相对地反对道: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以前的朝代政教制度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又不相互完全承袭,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治理国家不要只拘泥于一种方式,也不要一味效法古人。汤、武称王的时候,没有遵循古法却兴盛起来了,殷朝和夏朝,并没有改变礼法却招致灭亡。这就说明,反对古法的未必就要非议它,遵循礼法的也不一定就有多少好处)。
这句段极开明的话,无论用到那个时代都合适,因为它代表的是一种不因循守旧,敢于改革,敢于创新的可贵精神!两千年后的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近现代中国领导人都深受其影响。
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准备。
最终商鞅提出的变法方案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然而,商鞅变法的法令虽然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们还会像以前那样不相信政府,不相信自己,于是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随即便发布了告示。
告示上说:
有谁能把这根木条从集市南门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
一开始百姓们感到奇怪,将信将疑,没有人敢来搬。
见没人来,商鞅于是又出示布告说:
“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黄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有个人壮着胆子真的把木头从南门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
商鞅徙木立信,从此以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大增,这也激起了秦国人万众一心,奋发向上的高昂意志。果然,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崛起,逐渐成为让中原列国都忌惮的虎狼之国,并最终统一了六国。
《淮南子·氾论训》里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治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常道是多做有利于人民的事,当官之人是由老百姓的纳税钱养活的,就更要做好本职工作,守信,节约,爱民。《道德经》里讲,“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这就是说,治国不要瞎折腾,管得越少的政府才是越好的政府,尊重自然规律,给老百姓足够的生产灵活度,那这个国家自然能强大起来。
“信”这个字,金文里,它由一个站着的“人”和一个“口”组成,表示开口许诺,并用实际行动来履行诺言和约定,心口如一,言行合一。
《邓析子·转辞》里面有云:“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一句话说错了,就是驾驶着四匹马拉的车,也难以将其追回。一句话急于出口,就是驾驶着四匹马拉的车,也难将其赶上。做人最重要的是言而有信,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只要说了,就一定要做到。老子说:“轻诺必寡信。”一个喜欢轻易给别人许下诺言的人,一定是很少讲信用的。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对待所从事的治国工作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并要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更要广泛爱民。千万不要占用,耽误百姓的农时,更不要频繁的去干涉老百姓的正常生活。”
最后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