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先给大家讲一个这一则里面的相关故事:
晚清时期,在他的倡议下,中国建造了第一艘轮船,有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是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也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这人是谁呢?没错,他的名字叫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号称是孔子学生曾子的第七十代子孙。而说来也巧,曾子那个最有名的“三省吾身”的教导,居然在两千多年后,被他的后世子孙——曾国藩实践得几近完美。
曾国藩出生于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背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昭明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他一生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为后世留下过《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冰鉴》《曾国藩家书》等著作,左宗棠评价他:“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廷黻则讲:“吾人之所以佩服曾国藩,诚以其眼光远大。”
然而,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毛病非常多的人,比如他曾经也很傲慢、浮躁、不诚、好色、脾气不好......
后来,他又是怎样改掉自己身上这些坏毛病的呢?答案是,在他的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他仅仅通过不间断地写反省日记这种方式就把自己改正过来了。历史上坚持以记日记这种方式来修身的人很多,效果最明显的则是曾国藩。
现存的曾国藩日记,始于道光十九(1839年)正月初一,止于他去世当天,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时间跨度长达34年。
《曾国藩日记》原文,我随便举几篇:
(1)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九日:晡时,赴小珊处。小珊前与予有隙,细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见信?苟我素礼人以敬,何至人有慢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漫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若此?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2)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醒早,沾恋,明知大恶,而姑蹈之,平旦之气安在?真禽兽矣!要此日课册何用?无日课岂能堕坏更甚乎?
(3)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廿七日:又说话太多,且议人短。细思日日过恶,总是多言,其所以臻多言者,都从毁誉心起。欲另换一人,怕人说我假道学,此好名之根株也。
这是一个何其敢于面对自己阴暗面,又何其有愿力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个人!
甲骨文中,“省”和“眚”是同一个字,战国后才开始分开表意的。“眚”,甲骨文、金文中,它是由一个代表眼睛的“目”和一个代表草木发芽生长的“生”组成,表示专注于细小之处,有的金文再加一个心,强调对自身本性的觉察。以此“省”的造字本义是:在内心反思自己的过失,经常自察自警。
《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韩非子讲,千里之堤,以蝼蚁之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个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如果不从最根本的地方入手,就永远只会白费力气,无法抵达光明的彼岸;如果不学会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就永远会被那些容易忽略掉的细节所连累,无法有大的进步和升华。好比一颗树,你如果不把它的根养好,那它是不可能有枝繁叶茂,高耸入云的那一天的。修身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而反省又是修身的最佳方法,一个人,只有用最好的方法立起了处世的根本,他才能轻松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开辟出一个比一般人更为灿烂的一生。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足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我有没有在生活中将其好好实践?”
最后,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