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喜欢让孩子读那些删减版或是改编版的名著,——书商们将其美名曰少儿版,或是青少年版,我最是反感这种东西,不仅目光短浅,毁掉了文学原初的审美,更对孩子以后读原本产生极不好的影响,——他会以为原本也是这样的。读书最好的选择就是读原著,为什么读原著?因为原著代表了一个字——“真”,读书,就要读真书。
老子说:“大道至简。”但真正透彻了大道至简这个境界的人一定是历经过一番“踏破铁鞋无觅处”后才“蓦然回首”,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假如一开始就以为那些一时难懂的大道不是真正的大道,进而只一味痴迷于那些肤浅的流行文字游戏,醉心于徒有其表的鸡汤励志碎片,或是执信于观点片面的解释性文章,又或只截取原著中的某些金句来读书,那无疑是走入了一条死胡同。
《尽心章句上》中有这样一则对话——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换作今天的话说,即是——
公孙丑说:“道倒是很高很美的,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可攀。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轻易攀及的,让人勤勉努力一下即能轻易抓住它呢?”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后羿也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笃定,有大志,能锲而不舍的学习之人便跟着他走。”
真正的高手总是少数,然而达到高手的境界却没有捷径可走,多少付出,对应多少收获,冥冥中那把称就在那里,想偷懒,行险,或是投机,心存侥幸之人在这个渐行渐高的证道过程中自然会被无情地淘汰掉。
而作为一位老师来说,首先要明白,真理绝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少数懒惰者,投机者想走捷径便去想着如何降低追求真理的标准。其次,老师以身作则的同时,还要留给学生消化理解的空间和余地,自己有本事游刃有余地把弓拉满却不发出去,激发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愿望,对学生做到‘不愤不发,不悱不启’,立于中道,不过也不及,——这样的话,自然那些内心笃定,并愿意持久勤而行之的一部分人能跟得上,只要那些内心笃定,并愿意持久勤而行之的一部分人能跟得上,便是一场极有价值的教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