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跟我们孔子同时代,在古希腊,欧几里得门下一个叫斯托贝乌斯的弟子详细地记录下了他老师欧几里得上课期间所发生的一则小故事:
一位学生学了一段时间的几何学后,忽然于一次课上问欧几里得:“老师,学习几何会使我得到
什么好处?”欧几里得没说什么,只请仆人拿了点钱给这位学生,并让他自动离开。欧几里得后来跟其他弟子们说:“给他三个钱币,因为他想在学习中获取好处。”
一个真正能把一件事做到炉火纯青,止于至善的人,绝不是那种“耕耘”时想着“收获”的人,而应是那种乐在“耕耘”,忘我在“耕耘”,不给“耕耘”强加任何意义,把“耕耘”当一件很好玩儿的事儿来对待的人。用庄子的话说,即是师天地,法自然,归真己,用一颗天乐的心逍遥而活。
《天道》中,庄子直接道:“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老师教学生,最好的教法孕育出一种极放松,极忘我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即把该学到的全学到了,这个过程里,老师和学生同时拥有的便是那份什么都不为的天乐的心境。假如说课还没开始,老师和学生老早就定下一个怎样的目标,怎样的规划,然后一切的一切都围绕着这目标和规划来实行,中间全是刻意追求,这里面的每个人俨然都是一个程序化的机器,这样做不仅逆心而痛苦,结果还往往适得其反,——远不如通过一种明心顺性,潜移默化,随物赋能,尽人之变,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方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不知学而学,不知思而思,不知习而习,不知善而善,胸中无事之念而恍然成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