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国学课中,我给孩子们着重讲的是《孟子》的第六小节。
我诵读完后,没有立即跟他们诠释《孟子见梁襄王》这一节的意思,而是先试探性的问了下他们对这个梁惠王儿子梁襄王是什么感觉,他们异口同声地都说不怎么好,我问他们何以得出此种结论,他们道:“我从老师教读时的语气里就知道了。”也有的没讲任何理由,只道:“反正我是隐约感觉到了的。”无论是哪一种,都让我很是惊喜,我也替他们有这种收获感到很欣慰。
诵读本就该是一种很美很享受的过程,如果一个老师在诵读中能让学生感觉到诵读的美和享受,这样的课堂是极有价值的。我想起以前教我书的那些语文老师,我从没有从他们的教读中感觉到什么,没有轻重缓急,没有抑扬顿挫,没有声情并茂,没有畅神投入,只觉得他们如机器一样,只是把文字按照所谓的大纲标准念准了而已,这种事早已不需要人去做了,智能化的时代,机器完成得比人要好得多。
还有一类同学,他们或许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渐渐对文言文的文理有些感觉了,冥冥中他们虽然说不出个语法上的所以然来,但内心深处是已经渐渐能贴近孟子的那颗文心,以及那一类磅礴又善喻的文气了,好比孟子对梁襄王的评价——“望之不似人君”,他们读时,俨然也已经把自己当成孟子了,很是看不来这个梁襄王,又如孟子描写如苗的百姓祈盼及时雨的仁君出现所采用的那段譬喻,他们读起来时也是异常高昂的——“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当我跟他们讲完这一节的来龙去脉,以及内在文理细节后,他们也似乎已预感到孟子在魏国肯定是呆不下了,——果不其然,下课前,当他们看到下一节课孟子的谈话对象变成齐宣王后,又是期待不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