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上百分之九十的夫妻都过得不幸福,主原因是生活中他们缺少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而随着时代的陡变,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婚姻制度也正在面临着土崩瓦解。原先的家庭功能逐渐被科技外包,几近完全被社会化后,婚姻的性质随之也会发生彻底转变。结婚不再是为了继嗣,不再是图自己不好的时候有个人可以彼此照顾,不再是为了共同利益奋斗,......而很有可能要回归到什么都不为的境地。自我的真实,自我的完整成了人活着或是选择伴侣时所看重的第一要素,除非这个人跟我真的心有灵犀,惺惺相惜,这个人跟我一起,让我自我的完整性没有受到损害,甚至于更有利于我自我的完成,充分尊重我的独立空间,我才会考虑跟他成家,否则的话,宁愿独居,也绝不妥协,——这便是接下来这个时代爱情,家庭,婚姻的主流形态。
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物质财富一文不值,它的获取也变得轻而易举时,人们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心灵的返真上,在这种条件下,选择另一半时,人们自然会更注重彼此灵魂深处吸引和契合的程度,再也不会有“将就”与“凑合着过”一说。
《国语·郑语》中讲:“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一个咸味加一个酸味则另得一新味,一麻味加一辣味亦如是,这个便是一个“一”加另一个与它恰到好处的“一”生出的“和”,“和”能让万物丰长而新生。相反,如果咸味再加一个同样的咸味,又或一个甜味加一个辣味,则“相克”,“不继”。换到其他方面来说,比如声音,颜色等,一个音符,一种颜色,无论再加多少同样的,或是与其质相抗拒的另一个音符,另一种颜色,那都不能构成真正的音乐,文采,必须得有一个与它不同,又得与它相生的东西来配它,化它,才能有所成。
人选择另一半时也莫不如此,要想达到终极的“和”,最佳的匹对有三种:一个如伯牙和子期那般,一个创造,另一个人能欣赏,创造力和欣赏力很相契,加起来能让彼此更完整;
还有一种是一个创造,另一个也创造,他们创造的方式可能万有不同,但出发处的纯诚和顶端相遇时的纯粹是一样的,——即他们的心之未发,发之所指,以及对对方创造时所需要的独立空间保持充分的尊重也是一样的;最后一种就是比较普遍的那一类,没有什么创造力的二人,但他们的欣赏力相当,审美趣味相投,这样也能走下去,但这种相对来说,还是有很多潜在的危险存在着,毕竟不断完善,不断超越才是人活着的最佳姿态。假如两人一直都仅停留在只能欣赏别人而没有自身创造的境地,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越走越远,因为和万物一样,人也总是时时趋向于不断更新的,就像流水一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新则滞,滞则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