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看到不少教育机构的宣传页上写着诸多“作文速成班,三十节课帮你成就满分作文”,“三十六种模板一次性解决所有写不出,不会写的问题”等一类荒诞不堪的宣传语,我就仿佛管窥到了这背后资本家们吃人的本相。理科也许可以有更多的理可循,也有些逻辑上的捷径可走,但我以为,人文学科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执着于模板和标准的人,或是先存一个执念在心中的人,那都是创作不出真文艺的,用标准,模板,或是根据执念创作出的文艺都是伪文艺,因为文艺很多时候是反理智的,它更多是感性的,——灵光咋现;幡然恍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偶尔心明,自然灵感;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些才是真文艺问世的机缘所在。规矩,法则,杂念,看得见说得明的东西渗入的越少,文艺反而越天成,越自然,越动人。文艺的本质是一个人厚积薄发,修身养性,反观自照的呈现,也是一个人人格气质,精神风貌,思想境界的另一种流露。
丰子恺在《美与同情》一文中有讲到:
“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见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同情”的另一个词是“忘己”,“无己”。人在婴儿的时候即是这种状态,他们能极易地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与我的对立,把自己消融于天地万物之中而臻于道我合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地。忘己,无己之人,便是对天地万物富有深广同情心的人,也便是那种轻易即可感受得到天地幽微之美的人。《庄子·天地》中说:“忘己之人,是之谓入於天。”《庄子·逍遥游》里也有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葛洪在《抱朴子·逸民》里更是直言道:“太上无己,其次无名。”
一个人平时的正衣冠,对人的恭敬心,一个人平时的生活习惯
,举手投足之间的不虚妄,都是一个人养成健全人格,大人格的基础。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歌舞文艺,要想真正的融入进去,最重要的还是先修人格,精神,人格好了,精神正了,心灵即易澄清,宁静,这样自有好的艺术作品出现,其艺境自然也不低。对于孩子和学生来讲,达到这化境最容易的法子,即是在点滴的时间里多读一些书,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清心,让自己沉下心来深修的过程。在万千个能使自己静下心来的修身途径中,多读书,特别是多读经典之书这条路,是最能让人长久走下去,并给人带来脱胎换骨的巨大改变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