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熏染是最深的。当然,也有少数其他科目的老师对学生也能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只是在改变与升华学生人格和思想这一方面,还是语文老师所起的作用最大。
打个比方,我回忆我起教过我的那些英语老师,数学老师,他们中绝大多数除了是个教书应试的木偶,以及为了生存而教书外,你真的感觉不到他们身上有什么很特别,很新奇,很发光的地方,——他们迟早要被智能机器人取代。
记得高中时,有个数学老师曾洋洋得意地跟我们炫耀说:“我有两个饭碗,一个是教书,一个是律师。”这话在当时,我听了五味杂陈,——不好受的部分占据得更多一些。一是那时我还没怎么了解过“饭碗”这概念,但懵懂之中也能很敏感地感觉得出这东西隐形里散发着一种老态龙钟的气味儿;一是我很悲哀,一个老师居然把饭碗看得这么重,他的人生至乐就只能来自于“饭碗”上吗?到长大后,我才恍然看清,原来百分之九十的老师都是在把“教书”当饭碗的,为了生存而生存,——空得很,肤浅得很,市侩得很,无味得怕人!
至于语文老师,我则是遇到了几个稍微有点人气儿的,以及一个极有人味儿的。
初中时,有一个语文老师说他看得来的政治人物只有两个,一是周恩来,一是朱镕基。当时第一次听到这个话,竟然感觉到了某种清流从空气中淌过,大概是源于之前遇到的老师们麻木的实在太多,有点自己独立思想的太少,——而且他所讲的这两个政治人物确实是值得人们敬重的。然而,就像两年后遇到一个历史老师上课时偶尔说“我个人以为......”这种句型时一样,他们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太过保守,扭捏,胆小,谨慎,怕事了,大多时候,他们充当的依然是教死书的角色。
真正让我重新定义“老师”这一词的还是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冯老师。他身上至少有两点很值得我敬佩,一是他对任何事,任何现象,任何人都敢于质疑,敢于批判,而且质疑批判时他论据充分,底气十足,不像先前遇到的老师对什么事物都没有自己鲜明的态度,终生都是浑浑噩噩地跟着大势走。
二是冯老师给他自己的定位远不在一个“教书匠”上。 生活中,他也是一个独来独往之人,教书之余,他还有自己独立的学问研究,古典文学领域,他的热爱程度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的研究也自带创见,独具一格。
冯老师的独立无畏,从容大气,博学厚实,表里如一......这种种高洁光明,无惧权威的人格和自由无缚,纵横无边的思想第一次真正让我见识到了人的可爱,可贵处。冯老师的出现,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原来人也可以活得这样的元气淋漓,这样的浩气凛然!
加载中,请稍候......